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战争频仍,不少来自南方地区的军事家都是虔诚的妈祖信徒,他们会在军中供奉妈祖像,战前祭妈祖,以求神灵护佑。本报记者吴拏云王柏峰文/图泉州枕山瞰海,海岸线曲折漫长,形成众多优良的港口,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绝佳条件。”宋元时期,泉州海外通商极盛,各港口内“风樯鳞集”“云帆遮天”,海舶穿梭奔忙,装卸不停。
侨居泉州城的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僧侣等数以万计。在桅帆行船的时代,面对风向与波浪都变幻莫测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险,无助的人们往往把希望都寄托于“海神的庇佑”。相传她生前医术高超,有预知祸福、安济护航之能,逝后被当地人奉为“神女”。妈祖信仰兴于湄洲,但论起在海内外传播的影响力,则首推泉州天后宫。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泉州天后宫,依然保留着16世纪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寝”建筑布局,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传说其年,泉州海潮庵和尚觉全“梦神命作宫”,于是推举里人徐世昌出面倡建此宫。
当时该宫庙按照宋徽宗宣和年间赐额“顺济”来命名,故最初称为“顺济庙”。天后宫山门面阔三间,为牌楼式造型,青石龙柱,雕花漆绘。跨过天后宫山门,拜庭前立一株蓊绿欲滴的古榕,榕树下一方“清代重修天后宫碑记”,详述宫庙重修的“来龙去脉”。戏台有巧妙的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颇具泉州传统建筑工艺的风格。旧时,每逢天后诞辰,或春秋朝祭,或香客许愿,均会于此奉上戏曲节目。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随客所愿,皆有上演,是十分热闹的场所。
天后宫正殿虽历尽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依旧保存较好。正殿内雕梁画栋,殿顶作九脊重檐四坡顶的歇山式,屋顶脊中段采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双龙戏珠,脊端和重檐间雕绘各种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使殿顶更加华丽精美。殿中原有一尊大型天后神像,系明代闻名遐迩的雕塑大家王弼之作,可惜此像已毁。如今的金身妈祖像为现代重塑,该像凤冠霞帔正坐神位,神态端庄、大气雍容;殿内还供奉着诸辅神像,神龛上挂有清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横匾、台湾鹿港天后宫敬献“泉鹿同源”匾额,此外还有楹联计8对,多为泉州名家力作。
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祁风、祭海”仪式,祈求风平浪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末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入元以后,泉州海外贸易益发繁盛,为发展海外贸易,朝廷倍加推崇海神信俗,泉州天后宫妈祖的信仰地位,因着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元朝至元十八年,朝廷还派遣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师文为使者,主持敕封仪式,举行御祭,列为国家祭典,当时连外国使者、商人都曾参加这一祭典。
清康熙五十九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春秋官祭成定例。宋元时期,妈祖的封号已由“女神”“夫人”发展到“妃”“天妃”;清初,康熙便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古代海商,特别是福建海商,不但是妈祖的信仰者,也是妈祖信仰的传播者。后来,许多妈祖庙即由商人创建,一些妈祖庙也成为集市贸易的场所,还有一些妈祖庙则成为会馆。据载,南宋乾道七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戍澎湖,编管台湾户籍。
”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其时澎湖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位于澎湖本岛马公市长安里正义街上。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在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据学者李玉昆《妈祖史迹研究》一书介绍,明清时许多军事家也信奉妈祖,他们在军中都供奉妈祖。这些军事家之所以信奉妈祖,一来因为当时的军队,特别是南方水兵绝大部分都是虔诚的妈祖信徒;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征讨海寇曾一本时,他祭拜天妃,祈求保佑,并写下《祭天妃神文》。今大猷等统领舟师,会合闽帅,始战之铜山,贼已丧败而走;”不仅借祭拜之机向妈祖叙述战况,而且向神明提出作战时的“助风”具体要求,可见其真心将“神助”视为战事筹划的一部分了。康熙十九年,清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兵崇武,夜梦神妃佐风。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舟师攻台,舟师抵澎湖群岛时,士卒在舟中“恍见神妃如在左右”,遂皆奋勇前进,说妈祖是将士信奉的“战神”一点不为过。
攻打澎湖当天,平海乡人入天妃宫,见天妃衣袍透湿,双手起泡,众说是天妃前往助战。为了报答天妃的恩德,施琅增修澎湖天妃宫,康熙特派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祭祀。康熙六十年朱一贵起义,清朝派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总兵兰廷珍统领水陆官兵前往征剿。施、兰二人向妈祖祈祷,“感神灵效顺”,利用六月水涨,从鹿耳门攻入,起义被镇压。后来康熙御赐“神昭海表”匾,挂台湾、湄洲、厦门三处天后宫,并在厦门盖一座“平台宫”奉祀妈祖。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清朝派福康安前往镇压。从台湾回来时,夜达大旦门,方向不辨,据说又是妈祖显圣指引平安渡过大旦门。清代水师名将王得禄,台湾嘉义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妈祖信徒。他曾创建了嘉义县新港奉天宫,那是一座妈祖宫庙,展现了自己对于神明的敬畏。当在镇压蔡牵、朱濆起义时,王得禄曾率水师抵鼓浪屿三和宫前修葺战舰。王得禄遂向妈祖许愿保佑,结果一上战场屡次得胜,后“累迁至水师提督”。
王得禄兑现诺言带头捐资,并发动商贾信众重兴了三和宫。在许愿十年后的清嘉庆十八年,王得禄亲自撰文并在三和宫旁的岩壁上刻下《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明清军事家顺应民众崇拜妈祖信仰的心理,把妈祖视为“战神”,仰求神灵庇佑,以辅人力,从而对战争起到正面支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