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满门诛杀


Date: 2022-10-19 07:10:53 | View: 87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满门诛杀

我们在小学课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字经》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世代中国父母都用此来教育子女,从小要懂得礼让和谦让。因为这个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包括《后汉书•孔融传》都没有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那时,已是孔融死后两百年之久了。这个故事真或假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要从小学会压制自己的欲望,学习儒家的礼法,遵守长幼尊卑次序。孔融13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痛不能自已,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

孔融让梨古代人物雕塑

张俭与孔融的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而孔融为其开门。从以上四岁让梨、悲痛父亲离世、收留张俭后争着赴死等故事,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礼让孝义、注重伦理常情之人。读历史的都知道,曹操其实是非常爱才之人,礼贤下士,兼容并包,而且也不是气量狭小之人,他的帐下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谋士。曹操并非斤斤计较之人,比如,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琳,写檄文痛骂曹操,曹操也没有杀害他。为什么同为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受到曹操尊重,得以善终,而孔融、祢衡、杨修却被曹操处死呢?

孔融让梨石雕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处处和曹操作对,处处唱反调,不但公开场合冷嘲热讽,而且背后捅刀子。这种做法,任何一个正常人,再怎么宽宏大量的人,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曹操。孔融十岁时,因言辞机敏,获得河南尹李膺的青睐,成为他的座上宾。孔融这种恃才傲物、眼中无人、狂妄自负、书生意气、爱抖机灵的性格,为他的悲剧人生从小埋下了伏笔。孔融所代表的,就是自视甚高却在现实中没什么建树的文人。

抽象孔融让梨校园景观铜雕

下面,就看看孔融是如何喷曹操的,以及他做的那些出格的事,说的出格的言论。曹操攻打袁绍,当曹军攻破袁绍的邺城时,因见袁熙的妻子甄宓姿貌绝伦,曹操、曹丕、曹植都想纳之,但曹丕手快,提前纳得甄氏,曹操只好把甄氏许配给曹丕。’”意思是,孔融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妲己抢来送给周公当老婆了。曹操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不知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便问孔融。”不但暗含讥讽之意,而且以“想当然”的轻慢语气回复曹操。

公园铜雕孔融让梨人物雕塑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又逢饥荒,曹操上表希望禁酒,颁布禁酒令,以此节约粮食,并指出酒能亡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再次讥笑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呀!只要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就在朝中大肆宣扬曹操必败言论。比如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孔融就在朝中很悲伤地告诫大家,大家都快写信投降袁绍吧,曹操怎么打得过袁绍呢。

铜雕园林孔融让梨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曹操在外面拼死拼活地打仗,孔融却拿着俸禄说自己的坏话。当年曹操还是吴平侯的时候,封地在陈郡,距许都仅三百余里。孔融搬出《周礼》,说“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言下之意,曹操的封地离都城太近了,让曹操一家搬到偏远地方去。孔融和祢衡是朋友,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祢衡是个什么人,祢衡把自己比作绝世无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子,太过狂傲,太过偏执,敢在朝堂光着身子敲鼓骂曹操,而且逮谁骂谁。孔融和祢衡互相吹捧,祢衡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而孔融则回赞祢衡是“颜回复生”。别人称赞他是孔圣人再生,换作别人,一定惶恐说怎么敢与孔圣人相比,而孔融呢?

孔融让梨古代人物石雕

竟然心安理得地坦然接受这样的夸赞,看来他心里真是自以为他是孔圣人再世了。由此,孔融的个性暴露无遗,他太过自负、狂妄,根本没有正确估量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位置。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之际,孔融又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仅不知收敛,还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然而,好死不死,孔融却大肆宣扬“父母无恩论”“亲子无亲论”等挑战大众伦理和社会底线的言论,这在以孝治国的汉代是无法容忍的。

古代孔融让梨人物铜雕

”意思是,父亲之于子女,没什么亲情,父亲生孩子,实际是为了发泄情欲。而孩子之于母亲呢,如同瓶中之物,生出来后就脱离了,就没什么关系了,母亲就是个孩子的容器而已,没什么恩情。孔融的这番言论,完全超出了社会的底线,挑战了伦理的底线,即便放在如今开放的现代社会,也可称大逆不道,完全不能容忍,更何况当时以孝义治天下的汉代?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

孔融让梨公园景观石雕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曹操不但杀了孔融,也杀了孔融的妻子和儿子,一家满门被诛。从小以礼让、孝义出名的孔融,最终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杀,也是讽刺。那身为孔子的后人,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的孔融,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从他一生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看以看出,他有些志大才疏、沽名钓誉、虚伪残忍。因北海独力难支,谋士左承祖劝诫孔融去投靠袁绍或曹操,解救北海之困。

校园抽象孔融让梨铜雕

孔融确有匡扶汉室、平定乱世的理想,但没有战略能力,没有治理乱世的才干,空有一腔书生的热情,可偏又自持才学了得,狂傲自负,因而没什么实质性的建树。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袁谭带着大军前来攻打,破城而入,城内已经进行巷战了。”作为一城的长官,他没有部署有效的防御或撤退,不指挥将士作战,而是故作镇定、装模作样地读书。如果有退敌之策在胸,这么做倒也潇洒,可城已被攻破,还装什么呢?

校园古代孔融让梨人物铜雕

可既然这么在乎书生的名声,那就殉节吧,可是他却趁着夜色,在亲随的护卫下,自己悄悄逃跑了,没有带走妻子孩子。既不能保家卫城,又贪生怕死,哪来的“谈笑自若”的底气?马日磾的尸体运回来,朝廷想厚葬,孔融却制止,还引经据典,数落马日磾的不是,认为他不配厚葬。马日磾不愿依附袁术,不辱书生的气节,人已经死了,给个体面的礼葬,完全不过分。可孔融却以道德者自居,跟已死之人都较劲,可见他的标榜的仁义是假的,不会根据现实变通,其心肠也是狠硬。

因孔融发表的“父母无恩论”“亲子无亲论”,以及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他,民间传言孔融“弑母”,这是假的,孔融弃妻儿性命于不顾是真的,“弑母”一事没有做过。孔融之死,一则拜其性格所赐,二则因和曹操政见不同。孔融的死,除了性格因素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儒家理想和法家思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曹操是外儒内法,而孔融倡导的是严格遵守儒家的礼法。

政见不同,确实难以合作,这也是孔融处处和曹操作对的根本原因。孔融之死,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就是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想可以有,但要切合实际,要随现实变化而变化,不可一味拿书本套现实。当意见不同时,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而不能任着性子对别人冷嘲热讽。只有这样,理想才能落地,才学才会生根,变为改变现实的工具。书生意气、自负狂傲是不会改变什么的,只会引起别人反感。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