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佛像的烧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地域与窑口、釉色与装饰,还是造像的种类都体现出了新的特点。青白釉加漆描金释迦牟尼佛与青白釉药师佛都以元代典型的青白釉来烧制,更多地采用了涂漆、描金、彩绘等方法进一步对佛进行装点,增加了佛像的整体表现力。
而同时也有以瓷器特有的烧造工艺来作为佛的装饰的,青白釉弥勒佛坐像中,露出胎土经高温后的淡红色,与其他部分的青白色形成鲜明对比,整体显得较为随意。龙泉窑青釉释迦牟尼佛通体以龙泉窑特有的梅子青釉出之,色调深沉含蓄。佛的面部五官及手则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也让观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佛的面部。
明代陶瓷佛造像主要集中在白釉上,且以福建德化窑最有代表性,目前见到的白釉佛像大部分是德化窑的作品。德化白瓷佛像制作都十分精细,塑形繁复,尤其注重佛像的神态表现,是瓷塑作品中的佼佼者。但也有塑造较为粗糙者,如白釉弥勒佛坐像砚滴,这一类作品往往不是专以塑像为目的,而是将塑像作为器用的装饰,因而注重了用途而忽略了形象的刻画。
与德化同属福建的漳州也有非常好的佛像作品,白釉释迦牟尼佛立像为漳州当地的作品。在釉彩品种上,除沿用之前的做法外,仍然制作白釉的作品,同时还使用了新的釉彩品种和表现手法,如清雍正时期的哥釉金彩弥勒佛像就是很典型的一件。大肚弥勒佛是明清时期常见的佛像形象,这尊弥勒佛的袈裟部分采用哥釉开片的工艺正好表现出了像田地分割的样式,十分巧妙而生动;
整件作品釉色清莹,开片规整,反映出了雍正时期的工艺特色。藏传佛教题材的佛像作品也是清代塑造的重点之一,同样在陶瓷中也有表现。藏传佛教题材的佛像作品常见于金、铜、玉等,往往都是造型复杂,装饰华丽,而反映出深邃丰富的宗教内涵。展现藏传佛教造像色彩华丽、饰物繁复的特色,清乾隆时期的粉彩无量寿佛代表了这样的风格和特点。
无量寿佛头戴天冠,以瓷器粉彩特有的湖水绿、青金蓝、珊瑚红、粉色、橘红色、松石绿、黑色等色彩描绘菩萨的冠、发、面、衣及饰物,呈现出华贵美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