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作为“异兽”开始进入我国。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又传说文殊菩萨的坐骑为青毛狮子,狮子拥有佛教中“护法”的超然地位。狮子从西域来到中国后很快就被本土化,成为具有华夏特色的神兽,被大量用于桥梁、坟墓、住宅之中,既是美观的装饰品,又被赋予了辟邪、镇宅、守陵等功能。
狮子作为中国“神兽”中的一员,是随着丝路开辟,而被引入到了中国本土。中国的石狮子,其造型与真狮子有别,它被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和符号寓意。唐代的石狮造型多取立走状,一般体积巨大,多伸颈昂首,张口吐舌,昂扬霸气,威风凛凛,呈现出一种锐不可当和威震八方的王者气概。如唐代皇陵的石狮,体魄高大,威武雄壮,昂首欲吼,它们和石马、石羊一起,镇守帝王陵墓,增强君王的权威,起着震慑的作用。宋、元时期石狮多为蹲坐式,其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装饰意趣更加浓厚。
如石狮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须弥座装饰也繁缛起来。宋代石狮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石狮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石窟、寺观、祠庙、住宅、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狮雕刻。动感较强,形态多变,更显活泼喜庆,出现娇憨有趣,嬉闹昵人的特点,完全失去了"百兽之王"的威风。明清石狮子雕刻和民间建筑紧密结合,普遍应用于祠堂、民居、桥梁、戏楼等民间建筑中。
当时的富贵人家都会在大门口放置两只石狮子,用来镇宅。在古代,石狮子不仅是一种装饰,它还是一种等级符号和身份的象征。普通百姓及七品以下官员,住宅门口都不允许摆放石狮子。一品官员府第门的石狮头上可以有十三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另外,门口狮子的摆放是一公一母,分别为“狮子滚绣球”和“母狮之情”。雄狮脚踏绣球霸气十足,寓意辉煌腾达,好日子在后头;
如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首先看到的是大门口的两个大石狮子;这里的石狮子是荣华富贵的象征,昭示了贾家尊贵的身份地位。关于石狮子最精彩的描述是在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听完宝玉说起尤三姐的来历,跌足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在民间,狮子成为一种勇武、强大和吉祥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