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捏出“泥”传奇

今年72岁的黄泽富从事泥塑工艺50余年,最擅长捏牛,大到数米的“大牛”和小到能放在手心的“小牛”都能信手捏来。他能用泥巴捏出100余种神态各异的水牛,被称为“泥牛黄”。如今,“泥牛黄”泥塑远销国内外,成为了黔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7月,黄泽富获得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遵义市首批“黔北工匠”称号。
Date: 2022-10-20 15:54:32 | View: 57

巧手捏出“泥”传奇

今年72岁的黄泽富从事泥塑工艺50余年,最擅长捏牛,大到数米的“大牛”和小到能放在手心的“小牛”都能信手捏来。他能用泥巴捏出100余种神态各异的水牛,被称为“泥牛黄”。“家里以前专门烧制瓦房顶上的各种配件,父亲挖来陶泥后,牵着牛在陶泥上面来回踩,让陶泥更细腻。”年少时,黄泽富总喜欢趴在牛背上跟着牛一圈一圈地转。如今,“泥牛黄”泥塑远销国内外,成为了黔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青少年宫携手玉山县公益小天使开展了一系列暑期实践活动。

景区玻璃钢彩绘大型景观十面千手观音雕塑

走进位于余庆县白泥镇的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一件件纯手工打造的泥塑工艺品映入眼帘,尤引人注目的是一头头泥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散发着泥土的香味。“这是百牛图,说是‘图’,其实是泥塑,包含了100头泥牛,没有一头重样。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木柜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瘦牛、奔牛、卧牛、吃草的牛…每个的个头不大,但细细端详,每一头牛的纹理都精致有加,骨骼凹凸有致。与柏拉图用手指天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立式千手观音铜雕

”黄泽富从事泥塑工艺50余年,以善塑泥牛著称,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省陶瓷艺术大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泥塑是黄泽富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从小他就跟着父辈学习泥塑并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因家境贫困,读书到小学三年级他就辍学了,但他自学绘画和泥塑,成就了一门精湛手艺并靠此养家糊口。在妻子印象中,年轻时的黄泽富总是天不亮就出门采集陶泥,到了天黑,仍在琢磨如何捏好一头泥牛,每每喊他吃饭,他仍久久沉迷在泥塑世界中,默不应声。希望参赛选手能够在本次比赛中赛出水平。

鎏金景区寺庙大型十面千手观音雕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黄泽富夫妻二人便将泥塑制品背到贵阳市区的花市贩卖,一两天收益竟能达到1000多元,就这样逐渐积攒起一笔财富。随着泥塑生意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7月,黄泽富创立了遵义泥牛黄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泥塑艺术品研发、加工、销售及泥塑文化传播,作品先后荣获“瓮福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拨大赛雕塑类一等奖、中国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一等奖、第二届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奖项。大英博物馆有一尊明代彩釉判官副手像。

景区寺庙大型玻璃钢彩绘十面千手观音雕塑

2014年,黄泽富被聘请为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专家。2018年,黄泽富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今年7月,黄泽富获得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遵义市首批“黔北工匠”称号。如今,黄泽富可以根据顾客要求捏出上千种泥塑工艺品,但他依然最爱塑泥牛。“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牛总是那么温顺,我们把陶泥带回来,它就帮我们踩泥巴。所以在手头功夫上我们没有多少对手。

千手观音铜雕塑

”由于常年和牛打交道,牛的身体结构已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尽管年已古稀,但他依然会背着背篓上山采集陶泥,然后回到公司进行泥料加工、制坯、烧窑。他捏牛时从不画草图,因为他熟悉牛的肌肉、骨骼、神态、目光,和牛的精神早已融为一体。几年前,黄泽富在烧陶时偶然发现,某种陶泥经烧制后,呈现出特殊的绿色光泽。经多年研究攻关,他发明了一种天然绿色陶瓷,这种陶瓷透气性好,可以更长久地保持茶的清香,在2016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如今,黄泽富的公司员工达30多名,2018年产值1000万元,其作品远销海外,公司所在地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艺传习所”。于是核桃皮就把我们的手掌染黑了。

贴金坐式千手观音铜雕

下一步我们打算建设一座泥塑非遗馆,集展览、体验、吃住、购物为一体,将泥塑工艺发扬光大,吸引更多泥塑爱好者参与。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