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晰,是对关帝庙的印象很深刻,关帝庙在我幼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虽然是泥塑彩绘,但充满了威严、像座山一样。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年代久远,总体感觉还有点阴森恐怖,即使是离我们家也就一百来米远,但也很少去,不为别的,就是莫名地害怕,并充满了敬畏。村里的关帝庙,坐落在大吴村的北头,院子很大,门口有一对青石狮子雕像,门槛很高,立柱门楼,雕梁画栋,院内铺的是大青方砖,东西两面是十间左右的厢房,正殿面阔五间,青瓦顶,飞檐翘角,歇山顶式,砖木结构。
正殿内的关帝像高大、威武、肃穆,正殿前的两根柱子上还有浮雕飞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大院,占地至少有两亩多地。如果保存完好,现在也应该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得庙后村北头至东是两房高的汾河老干渠,汾河的水从村北头流过,也不知这条渠经过了多少个年头,光那厚厚的绵绵土就堆的老高。文革期间部队经常在这里挖战壕,或是打靶训练,这条老干渠也是大吴村和北张村的分界线。太原东山岭上流下来的水,越过许东,穿过正太铁路涵洞,经山西大学校南门前,汇集在这里,然后拐向西,再流进汾河。
因这条河是季节河,平时没有水,只是到了汛期才从东山上下来水,所以这条河也叫防洪渠。因防洪渠在这里拐弯,历史上曾记得被冲垮过好几次,把大吴、西吴都淹了。现在,这片地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南校园,在拐弯的地方建了个晋阳街公园,还是起着泄洪池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出了山西大学南门往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吴村的关帝庙,这里的土壤偏碱性,种的全是水稻和玉米,村里叫七十亩地。
关公庙的传说很多,也很新奇,这座庙曾给大吴村挡去不少的晦气,成为了大吴村的保护神。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的飞机朝这里投了很多的炸弹,但很奇怪,凡是落在村里的基本上是哑弹,没有一枚爆炸的。到60年代的时候,还能从东西两头的地里发现没有爆炸的炸弹。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太原城里的国民党二战区部队,发现村里有八路军活动,就往村里打炮弹,而这些个炮弹,要么落在村外爆炸,反正村里百姓谁家也没有被炮弹炸过。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看,因为关帝庙坐北朝南,地势较高,加上庙屋顶,成为村里最高的建筑。在正殿的后墙上还有一个被炮弹打过的一米左右的大洞,青砖散落了一地。还有一个也很奇妙的事,就是当年村里的年轻人被拉去当兵的,没有一个牺牲在外的。关帝庙也不知它何年建起,当年正殿内还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功德碑,后来也不知弄那里去了。关帝像前有两位怒目圆睁的侍卫,一个拿刀,一个持棒,看着挺吓人。只是小腿以下的泥塑已经潮湿风化脱落,露出两条支撑腿泥塑的木棒来。
因在关公像的右侧空地上还摆放着几口未上油漆的棺材,所以,也没敢多看,就跑出来了。后来有一次看到同学们玩推铁兜圈,因那是从粪桶的铁箍圈剥下来的,也想找个玩玩。于是抽个中午,和另一名同学一起去关帝庙院的东厢房,从那些个已经散乱了的粪桶上找能作为铁箍圈推的铁圈。好在是白天,吓的也是不轻,从此后就不大敢进关帝庙了。但很可惜,大吴村的这座关帝像记得在文革开始的时候就被拆除了。
那天,由什么城里下来搞“四清”工作组的决定,在头天晚上开社员大会说第二天要拆除关帝庙。结果天刚蒙蒙亮,就听见一声枪响,其实他们也怕,朝着关公像开了一枪,然后才敢去拆除。在关公像倒地的同时,突然从汾河的西岸也传来一声爆炸的巨响。于是村里就传说,是他们惹恼了关公,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关老爷离开大吴村上天了。因拆除关公像这么大的事情,也是村里的一件大事,但在那个年代的人很疯狂,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些什么事情。听说决定拆除关公像的那四个决策者的结局都不是太好,其中一个甚至得了神经病,都不得善终。
但凡是干了坏事,总还是会有报应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想想人的一生,还是应当多做一些利人利民利国的好事,要积德行善,这不是迷信,但有一些因果的关系在里面,我们也要相信善恶有报。后来,村里也是时运不济,正当别的村大搞开发的时候,光卖地了,错失很多发展的机遇。二零一二年,当时的村委把关公请了回来,在房地产开发的楼后,又重新建了一座关帝庙。面积只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虽然雕梁画栋,建设的也不错,但大吴村古老的关帝庙却是永远地消失了。像拆除了后,整个正殿还保留了很多年,院里的东西厢房成了大队牲口休息的地方,正殿西侧则成了羊圈。
但童年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记得在庙里东西两侧的厢房屋顶的青瓦上长满了青苔,还长的一种像宝塔一样的小草,即使没有水,或者把它吊在空中,也能存活很长的时间,有点儿像现在亚热带肉肉的植物,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后来查了一下资料,此植物叫瓦楞草,又叫瓦松,这种瓦松看上去与多肉植物很像,甚至有人称瓦松就是多肉植物的祖先。瓦楞草的生命力很强,无论是旱还是涝,始终都是保持着原样,牢牢地占据在屋脊之上,有时候到了暮夏或深秋,还会开出淡淡的小花,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