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城市雕塑里往往熔铸了一个城市的记忆,记住了这些雕塑,便认识了这座城。鸟瞰大庆,在百湖之城的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标志性符号。这是一座三十年前矗立起的雕塑,这也是一座直抵城市灵魂深处的雕塑。行走抑或驾车经过“石油之光”,远可欣赏,近可触摸。30多米高的不锈钢雕塑巍然矗立在萨大路和世纪大道的交会处,气势磅礴。在城市间,它演绎着历史和记忆,象征着自然与和谐,昭示着奋进与腾飞。

“能用自己的双手,在自己的城市留下座雕塑,是这一生最让我骄傲的事。”作为设计者之一的战广彦,回忆起当年参与创作“石油之光”时的那段激情岁月,仍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作为主要设计者,我知道这个雕塑对大庆意味着什么,接到设计任务后,我和张少杰、吴景行吃住在设计室,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石油之光”的设计方案尘埃落定。

让人感动的是,这个“烫手的山芋”被大庆许多企业主动接下了。大庆石油管理局闲置办提供了主体部分塔柱的废旧钢管;遥想当年的大庆,莽莽荒原,人迹罕至,三万大军挥师北上,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展开了一场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他们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在祖国北方的荒原上建设了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在人类的石油史上写下了壮美诗篇。石油人这种征服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力量通过这个大型的城市雕塑展现出来,鼓舞后人继往开来,不断拼搏进取。

”鲜为人知的是,在“石油之光”的脚下,还安放着前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的骨灰。这位老石油人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是建设和发展大庆油田的领导人之一,他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1990年6月13日他病逝后,家人依他“让我的灵魂永远伴着大庆”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石油之光”下面。任凭城市如何飞速发展,它就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中央,岿然不动,审视着大庆的昨天、今天、明天…“石油之光”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萨大路和世纪大道的交会处,是大庆市的一处著名雕塑,由大庆市本土作者吴景行、张少杰、战广彦设计。

1987年4月10日开工建设,1987年7月28日落成。2009年在大庆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有关决定,批准雕塑“石油之光”为大庆的城市标志。其座为高3.5米、直径8米的圆柱体,周围镶有2.1米的铸铜浮雕带。其上托起的塔身是由高30米,直径为半米多的钢管排列起来的三棱柱,上端每边各有一件直径为2.4米的铜质圆浮雕。环廊是6只飞翔的海燕,最大高度近5米,组成了奔腾的海浪。

雕塑以现代立体构成的象征性手法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气势和力度。有人说,城市雕塑就是这座城市的眼睛和窗户,透过它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内蕴。用雕塑来诉说城市的精神内涵,大庆,做了,并且做到了。最初,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我和这座雕塑,横亘着三十年的距离。作为一个新大庆人,对这个对大庆有着特殊意义的雕塑,我了解的仅仅是它叫“石油之光”。但对一些老大庆人来说,石油之光却是他们心中的精神丰碑。

我兴致勃勃地到市城乡规划局档案馆查阅资料,然而9卷资料大部分都是设计图纸,文字资料少到可怜。好在后来辗转联系上了远在北京的设计者之一战广彦,和他长时间的电话采访,拉近了我和“石油之光”的距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同龄人”。后来,我又在白天或者夜晚多次来到“石油之光”,不知怎的,了解这个历史背景后,即使耳边喧闹嘈杂,站在它的脚下,我心里莫名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