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巴西力克村,有一位“访惠聚”驻村干部,他叫根登加甫,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骨雕传承人。研究了二十多年骨雕、石雕技艺,如今,他把自己的绝活无偿教授给村里的牧民,让普通的牛羊角、鹅卵石变废为宝成为旅游工艺品,为牧民开辟了一条增收渠道。7月21日,在和静县第21届东归那达慕大会上,根登加甫带着村里的牧民和他们制作的360多件骨雕、石雕工艺品亮相特色产品展示一条街,截至7月22日下午,已经卖出去近百件,收入4000元。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这些收入,七成返还给做工艺品的牧民,其余的用于资助村里的贫困户。牧民做的骨雕日用品和工艺品主要以牛、羊、鹿、牦牛的骨头、角、蹄为原材料进行雕刻。根登加甫说,就地取材,做出来的产品只要卖出去就是纯收入。首件作品被游客400元买走在特色产品展示街上,巴西力克村的工艺品摊位上有骨雕和石雕的黑天鹅、碗杯梳子等生活用具,也有骨雕装饰品等。在另一个摊位上,还摆放着根登加甫自己创作的骨雕艺术品,大多数是反映东归、自然主题的,非常精美。她希望象牙雕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当代延续下去。
牧民做的工艺品价格在10元到30元不等,根登加甫做的工艺品都在数百元以上。1997年,以前是美术老师的他被分到牧区工作,有一次,他看到草原上脱落的牛角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用这些废骨头雕些东西呢?他还记得雕出的第一件作品是用牛脖子骨头做的“哈巴狗”。为了雕好这件作品,他用掉了十几根废牛骨,手被划破了好几次。在当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这件作品被一位韩国游客以400元的价格买走。仅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越剧、竹编、根雕、泥塑、戏剧服装等。
也是在这一年,他被调到当地旅游局从事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今年年初,他来到巴西力克村驻村,山沟里的石头吸引了他,他捡回去尝试做雕刻,没想到雕出来的东西非常不错。牧民致富有了新“法宝”“既然来驻村,就要为老百姓做点事。”根登加甫说,今年年初他来到村里,2月26日,骨雕、石雕技艺培训班就开课了,共有86位牧民参加了为期12天的学习。随着牧民的技艺逐渐成熟,6月1日,根登加甫的旅游纪念品工厂开工,他买来切割机等雕刻用机器,牧民们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为参加那达慕大会做准备。手工艺人应更加自信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以前从事放牧的他从今年6月起彻底转行做骨雕和石雕工艺品。”根登加甫说,他带领牧民靠加工旅游纪念品致富才刚刚起步,但他相信随着巴音布鲁克草原旅游越来越火,骨雕、石雕工艺品会越来越有市场。“我们打算在镇里搞一个旅游纪念品培训基地,专门教牧民学做工艺品。另外,很快我们会成立旅游工艺品合作社,把牧民的特色产品推销到乌鲁木齐、内地城市等更远的地方。”他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要把技艺传承给广大牧民,让更多的人致富。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石雕塑像石雕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落户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