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幅珍贵图片,走近造像艺术


Date: 2022-10-23 10:52:23 | View: 61

30幅珍贵图片,走近造像艺术

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至上元二年,是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精品。卢舍那大佛结跏趺坐于五角台上,高肉髻,波状发纹,嘴角略翘,稍含笑意。三大士像或说出自元代著名匠师刘元之手,梁思成评价其造型犹有唐代造像遗风,“衣褶流丽,雕饰精巧,在明清雕塑难找可与比较的作品”。观音头戴花冠微右侧,身稍前倾,足踏彩莲,面带微笑,右腿自然斜压于左腿之上,右手绕膝轻搭于左手腕部,温文尔雅。

黄铜释迦牟尼佛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始建于唐永徽元年,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图中是位于北山崖的一处造像,头戴宝冠,面庞儒雅清秀,衣纹舒展。现存于安岳县石羊镇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像为该题材在宋代的代表作。观音像束发高耸,戴有华美的冠饰,眉眼低垂,体态轻松,采用传自印度的舒腿坐姿。万佛堂石窟群位于义县城西北的万佛堂村,共计有大小窟龛16洞,当与云冈石窟第三期属同一时代,是东北地区始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麦积山石窟大约开凿于后秦时期,后又经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

寺庙佛堂玻璃钢释迦牟尼雕像

第147窟开凿于北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尊,坐佛身后的墙壁上画有火焰纹佛背光。万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筑,殿内有塑像14尊,五代塑像原作11尊。在独乐寺观音阁中,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塑像是辽代的原塑,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第三层共4尊彩塑,面部均保存完好,面相十分接近,螺发,圆脸,面颊紧致,神情肃穆,辽塑风韵犹存。据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记载,“各像背光都是马蹄形,头光圆形”。

铜雕坐式贴金释迦牟尼

寺内三大士殿的十八罗汉为寺内最动人的彩塑,他们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形态逼真,有的抿嘴含笑,有的挑眉瞪目,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宁静祥和。1993年,十八罗汉头像曾全部被盗,流落海外,1999年被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重金购得并捐赠回乡。全殿共有塑像14尊,其中11尊为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原作。图中为文殊菩萨像,半跏趺坐,眉目秀丽,肌肤盈润,给人愉悦之感。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其中释迦牟尼佛造像在战争年代曾被一颗炮弹击中,但落在造像手掌中的炮弹奇迹般的没有爆炸。

大型坐式释迦牟尼铜雕

此菩萨塑像高2.5米,皓齿微露,面带微笑,两足踏莲花一朵。宝相庄严,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堪与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之合掌露齿胁侍菩萨相媲美。龛楣自上而下雕飞天、坐佛和伎乐天各一列,楣尾雕朱雀。但仅下檐为元代原物,上檐斗拱及门窗装修为明代重修。佛像左手放在腿上,右手枕在头下,头朝北,面朝西,侧卧在窟内的高台上,神情安详。观音本面带慈笑,束发戴冠,本面头顶的冠内圈排列10个小头像。观音像为黑褐色,长目圆颌,鼻子长而挺,耳垂大而长。

南禅寺大佛殿建于唐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遗存,殿内唐代彩塑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释迦牟尼佛端坐于莲台之上,慈光四照,肃穆安详,充分体现了唐代艺术之美。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改为今名。其中一尊塑像,头戴花冠,身着铠甲,双唇微张,怒目斜视,生动细腻的刻画出威猛刚毅的形象。双林寺大雄宝殿位于第二进院,明初重建,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

韦陀被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誉为“全国韦陀之冠”——他右手握拳,挺胸侧立,重心放在左腿,躯干和头颈的扭转和位移超出了人类的极限,但是整个塑像毫无造作之感。晋祠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为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殿内彩塑43尊,除中央龛内两尊侍女像为明代补塑,其余皆为宋代原作。她们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并且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从整体风格看,这尊力士应该和胁持以及佛像一样,同为大殿创建时的作品。

力士拄着杵,戴宝冠,着披膊、身甲,经过了后世的补塑和重妆。寺中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其中的二十四诸天是殿内最具特色的彩塑。立像来自西安宝庆寺,原为武则天所立光宅寺七宝台上的作品,是典型的唐代长安十一面观世音立像。直立之姿,身躯丰满窈窕,突出地刻画了女性优美的身段。图为河清四年曲阳县容城诸刘村邑人等造的白石镂空雕双思惟菩萨像。

二菩萨像背后有双树构成背屏,是北齐白石雕像中流行的样式。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