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他西方列强纷纷效尤,逼迫清政府割地通商。后起的德国亦大跨步地加入列强争霸海外殖民地的行列,德国人把占领目标逐渐集中于胶州湾。刘立强先生在《五四运动与青岛》一文中提到,1896年春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梯尔庇茨亲自到中国,考察德国在华海军基地的选择,他在给德国政府的考察报告中,极力强调胶州湾的优越条件。同时,他反复称道胶州湾是中国北方的唯一天然良港,是山东乃至整个华北的物产出口处。
德国政府反复调查考证后,占领胶州湾的图谋逐步成形。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的发生终于让德国帝国主义由此找到了出兵抢占胶州湾的借口。11月13日德国军舰驶抵胶州湾,青岛守将章高元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为达到长期占领青岛的目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并把山东划分为其“势力范围”,它的签订使青岛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个近代殖民城市由此发端。日本也对青岛垂涎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终于捕获到了侵略青岛的时机。
1914年夏,日本对德国宣战,德国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于是,日本乘势于11月7日出兵攻占青岛,取代德国成为青岛地区的殖民统治者,其势力范围承袭原胶澳租界条约规定的德占境域。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为了长期统治青岛,并使青岛成为其向中国内地扩展的跳板,对青岛实行严酷的军事统治,在经济方面进行渗透和掠夺。1918年,日本又提出了霸占青岛及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北洋政府在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中,竟无耻地表示“欣然同意”。日本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正是以此据为口实,不肯把青岛和山东的各项权利交还中国。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日的把持下,拒绝了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要求,居然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日本。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当年4月29日至30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上海《大陆报》最先透露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说中国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据史载,5月2日,山东三千余工人在济南北岗子举行收回青岛演说大会。就在同一天,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题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确定了中国外交的失败: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处置,我国所要求者,再由五国交还我国,不知如何形势遽变。
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但执1915年之二十一条条约,以及1918年之胶济换文,及诸铁路草约为实,呜呼,二十一条条约,出于胁逼;胶济换文,以该约确定为前提,不得径为应属日本之据。”写上面这篇文章的人是林长民,时任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由总统徐世昌特聘。全国同胞爱国烈火被骤然点起,两天后爆发了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然而,在巴黎和会上,日本把北洋政府向日借款时签订的换文公开了。这一换文的内容,是中国的谈判代表们此前从未知晓的。
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毫不知情的顾维钧急电北洋政府。消息传到外交委员会,林长民非常激愤,立即写此《外交警报警告国民》送到《晨报》馆,同时密电在巴黎的梁启超通知巴黎中国留学生。北大学生高君宇、许德珩得到政府已密令我国代表可以在山东条款上签字的消息后,召集北大和北京各高校代表在北大政法礼堂开会。会上,邵飘萍以北大新闻学会导师、《国民》杂志顾问、《京报》社长的身份,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经过,最后振臂疾呼,号召同学们起来抗争:
“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北大物理系学生刘仁静还不满18岁,听了演讲之后,热血澎湃,他带了一把小刀子,要在大会场上自杀,以此抗争。北大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自己的衣襟,写下“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场气氛慷慨悲壮。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左右,罗家伦的同学狄君武到北京大学新潮社找到罗家伦,告诉他当天要发生的学生运动需要一份宣言,北京八家大学学生推荐北大负责起草宣言书,而北大新潮社要罗家伦执笔。
罗家伦当即起草了宣言书,到下午1时印刷的两万份《宣言》很快飞向北京街头。1919年5月4日下午2时,北大和高师、工业专门学校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约3000多人,挥舞着小旗,高举标语牌抗议。标语牌上写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宁为玉碎,勿为瓦全”、“拒绝和约签字”等字样,有的标语牌上还画着山东省地图或者宣传画。
走上街头的学生,其抗议游行,既指向列强,也指向当局。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标语,一是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前天晚上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的“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学生在烈日下苦等“递交说帖”无果,遂转向赵家楼发泄怒火,于是出现了学生运动的高潮——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五四运动因青岛及山东问题而发,因此反映在山东人民身上更为强烈。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特别是青岛人民的蹂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据文史专家鲁海介绍,1919年5月7日上午,山东各界及学生在济南召开了以学生为主的国耻纪念大会,到会者数百人,会上各界人士大声疾呼,力主收回青岛及山东路矿权等,号召洗雪国耻。这种爱国的激情,反映了山东民众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统治的刻骨仇恨。5月中旬,济南市各大、中学校成立了山东省学生联合会,作为学生开展运动的一个同一指挥机构。5月24日学生联合会组织了全市各校大罢课,并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爱国激情使学生走到了整个运动的前面,继而学生们组织讲演团,到各街道巷尾。
“山东为孔孟桑梓之地,中国人民信仰之寄托,就如欧美人士至于耶路撒冷,山东问题一日得不到合理解决,则山东学生一日不停奋斗,虽日本帝国主义船坚炮利,军阀残酷镇压,亦不能销夺山东学生的意志。”其言辞慷慨激愤,代表着全体山东民众的决心和心愿。随着整个运动的蓬勃发展,学商联合会、学工联合会和学农联合会相继成立,山东的五四运动被推向高潮。
在济南爱国运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山东其他各地如青州、烟台、聊城等地,亦纷纷响应。烟台成立了“国民外交后援团”,登州学生在城乡组织演讲团,聊城的学生组织停课、罢课,以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决心。鲁海介绍,就在北京沸腾之日,日本人在青岛封锁消息,提前采取了高压防范策略,出动大批军队、宪兵、警察和武装日侨分布在青岛市内各地。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青岛学生和市民仍陆续进行了英勇抗争:青岛明德中学师生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贴出反日标语,散布传单,揭露五四真相,遭到日本守备队拘捕,学校也由此被查封。
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山东省七团体抵达北京,面告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不得在巴黎和会上签字。面对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远在巴黎的中国全权代表接到国内“公果敢签者,请公不必生还”的专电。五四运动之后,收回青岛的正义呐喊仍在国人心中激荡。全国反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抵制日货活动使日本经济直接遭受沉重打击。在这样的形式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弃永久霸占的野心,同意和中国直接交涉青岛问题,6月28日,中国外交官拒绝出席签字仪式。
但青岛问题悬而未决,1921年美国华盛顿会议召开,在讨论太平洋问题及远东问题时,中国代表再次向会议提出无条件收回青岛。经过艰难的谈判,1922年2月4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德国租借地、德国所占的公产和青岛海关、青烟、青沪海底电线交还中国;这个条约的签订,没有彻底清除日本继续在山东保留下的侵略势力,但仍然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
1922年12月10日举行交接仪式,日本正式把青岛交还中国,青岛结束了它长达25年的遭受德日殖民统治的惨痛历史。青岛主权回归是五四运动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五四爱国、科学、民主的旗帜,成为中国青年的骄傲;青岛市民都知道,五四广场的命名和立意与“五四运动”影响一脉相承。那么,当初是谁最早敲定广场名字叫“五四”,又是谁选定它的灵魂建筑是“五月的风”呢?
1995年至1996年,青岛从市政府到市民掀起了一阵城市标志性雕塑大讨论,东海路美化绿化雕塑工程指挥部更是发出“求贤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秀建筑艺术家,希望博采众长,征集一个能代表新青岛形象的“跨世纪之作”。“这个雕塑既要体现出青岛的城市风貌与特色,还要彰显历史与文化。”当年广场建设参与者之一、东海路美化绿化雕塑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魏书训回忆,在前期看过的所有雕塑作品中,他几乎第一眼就认定了青年设计师黄震的“五月的风”。
“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腾中的旋风,意味着五四运动是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数百份设计作品经集体讨论,果然是“五月的风”呼声最高。然而,作品的敲定并非由指挥部决定,而是通过公开举办城市标志性雕塑设计展会,请市民观展、讨论,并投票选出最能代表青岛的雕塑。展览一连办了7天,收获市民选票数万张,“五月的风”最终获胜,共赢得选票一万余张。1997年底,一座高30米、重达560余吨的红色雕塑在五四广场落成了。“广场面朝蓝天大海,周围满是绿色,突然一抹红色旋风点缀其中,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据魏书训当年观察,前来参观的市民多数会仰着头观望半天,口中连连称赞,感叹其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漂亮。“五月的风”果然像一阵吉祥的旋风,将整个新东海路沿线“激活”了:高楼先后拔地而起,国内外商家争相入驻,新城区建设和商贸氛围日渐追赶西部旧城,既拉动了就业,又丰富了市民生活,浮山湾畔由此亮起了一颗新的“明珠”,青岛这座年轻城市不负历史使命,以生机蓬勃的青春姿态步入了二十一世纪。
东海路沿海景观大道西起太平角,东至石老人一带,全长12.8公里,而五四广场所在位置是整个景观路的核心地段,地位如同王冠上的宝石,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五四广场及其雕塑设计,从始至终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极大重视与支持,当时俞正声任青岛市委书记,对“五四广场”的这个名字敲定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当时一说出,大家都拍案叫绝。“五月的风”是追寻岛城的历史足迹的见证者,深涵着催人向上的浓厚意蕴。历史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在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中,永远绚烂!1914年11月7日,日本出兵侵占青岛,取代德国成为青岛地区的殖民统治者,其势力范围承袭原胶澳租界条约规定的德占境域。
1919年5月4日,北大和高师、工业专门学校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约3000多人,挥舞着小旗,高举标语牌,来到天安门,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5月7日,山东各界及学生在济南省会议召开了以学生为主的国耻纪念大会,到会者数百人,会上各界人士大声疾呼,力主收回青岛及山东路矿权等。1995年至1996年,青岛从市政府到市民掀起了一阵城市标志性雕塑大讨论,向全国征集一个能代表新青岛形象的“跨世纪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