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座由三头刚健有力的牛组成的雕塑落地陆家嘴中心绿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为浦东再添一个特色鲜明、广受欢迎的城市地标。它的创作者正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宋书魁。该雕塑作品还进入央视镜头,在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新时代看浦东先行先试打造全球金融中心》节目中近景展现。2019年10月,宋书魁与众多一流美术院校、设计单位等竞选陆家嘴金融城标志性雕塑作品并脱颖而出。从2019年11月启动设计到2020年10月作品落地,宋书魁和几位同事、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庄子幽、王东等老师以及代家鑫等多名工作室学生,共同制作完成了雕塑作品。宋书魁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地域文化内涵,将作品取名“犇腾”,谐音“奔腾”,寓意浦东快速发展、经济腾飞。

雕塑基座由0到30厘米坡度构成,象征浦东在30年开发开放过程中取得了的辉煌成就。作品由3头牛组成,头牛3.5米高、5米长,目光如炬、气宇轩昂,身后的2头牛刚健有力、昂首向前。作品在陆家嘴一现身,便吸引了众多市民、游人前来打卡,大家都以摸下铜牛为福气,甚至为了和雕塑合影而排起了队。2017年,宋书魁参与设计创作的主题性雕塑《融》,作为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的永久纪念性、地标性雕塑留存在会议中心。

同年,《宁波之冠》雕塑被宁波爱心公园收藏,《心流》入选中国雕塑年鉴。2018年,《于无声处》入选全国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合于道》入选第四届中国青年雕塑双年展,《跨越》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收藏。2019年,《问水》入选“达沃斯”新领军者艺术展…宋书魁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人的关注、对于“道”的探寻和追问,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2012年,宋书魁创作的作品《长江巨埠-圆》被放置在芜湖雕塑公园。

一位看过这件作品的观众还曾专门写文,文中尽是赞美与喜爱:“《长江巨埠-圆》在造型上也是因为有了艺术的间歇,将墙面‘虚’去,让我们的‘心目’在不锈钢的圆圈里看到了‘院落深深’,从三垛马头墙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徽派建筑的风火墙,这才显出了作者构思的新颖巧妙和雕塑本体的空灵剔透。”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大厅两侧,也摆满了宋书魁的雕塑小样。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时,宋书魁还专门向总理进行了汇报,并留下了同框合影。

他将这张珍贵的照片换成了微信朋友圈封面,不断激励自己。2006年,宋书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2007年来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任教。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到攻读研究生,再到评为副教授,宋书魁认为,“东软校园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学校有着特别的感情”。学校不仅为他提供了创作赖以支撑的物理空间,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更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精神支撑。宋书魁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身要在专业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诣。

2020年,宋书魁为广东珠海创作的《无限之光》如一笔绘就的无限之环划破天际,形成一道壮丽的弧线,如龙翔腾跃,朝气蓬勃,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作品大胆地采用了玻璃材质,引领了玻璃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风潮。作品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参数化设计,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制作这件作品时,我在玻璃和金属材料的结合上花了大量时间。玻璃这种材质,白天的时候光线的折射会带来色彩叠加,光影又会和人产生相互交融,到了晚上通过数控灯光将雕塑点亮,整体效果十分绚丽。

“公共艺术作品如何与受众产生情感连接与互动,是创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2019年,宋书魁主持的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项目《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式动态公共艺术产品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就是公共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宋书魁也十分注重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在新技术、新软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学科交叉和创新设计的实践平台。“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国家软实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宋书魁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一方面学校有比较强的学科基础,我们学院在专业方向上也提倡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学校文化也十分自由包容,身边的同事都很优秀,大家一起共事非常愉快。”2020年6月,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学生代家鑫毕业后成功入职深圳广美雕塑壁画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公共艺术设计师。这是刚来大学时代家鑫没有想到的,也让宋书魁倍感欣慰。跟着老师的那段时光,我接触到了新的人群、新鲜的事物,长了见识、开了眼界,认知也一直被刷新。

”代家鑫说,“老师传授给了我很多很多东西,不只是专业上的,生活上也是。”从教的十三年中,宋书魁对于专业的热忱与钻研感染了很多学生,代家鑫只是其中一位。宋书魁自认为自己是一名严格的老师,他希望学生能够“学一行爱一行”,将来也能“干一行爱一行”,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比较高。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课程教学中又不断将这样的艺术精神和行业前沿传授给学生,艺术家和教师两种身份在宋书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是学校建校二十周年,希望接下来还能够有更好的作品、更好的教学帮助更多学生实现梦想,为大东软的发展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