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说曹操死前为了不让人发掘自己的墓,特意安排后人在彰德府城外故意弄了七十二座假的坟墓。实际上,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并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自己瞎编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写的。但是,曹操的墓,在史书《三国志魏武帝纪》里有明确的记载:这上面写的很清楚,曹操的墓叫高陵,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压根也没提什么疑冢。实际上,曹操死后四百年,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征高丽时路过邺城曹操墓时还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专门拜祭曹操。另外唐末宰相李吉甫写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中明确的说“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但是到了宋朝,北宋人写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里提到邺城时说到有魏武帝陵,但是已经没有具体的位置记载了,此后的史书上也都再无高陵的具体位置。

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唐朝时的人们还是知道高陵位置的,说明至少高陵在当时有较为明显的辨识特征,但是到了宋朝就已经看不出来了。加上南宋时期跟金朝对峙,出于政治需要,南宋以三国时蜀汉自居,将金朝比作篡位的曹操,然后开始对曹操大加鞭挞和诋毁,从此曹操在民间的印象就是一个奸雄了,说曹操猜忌多疑,死后也要让人无从知道墓葬在何处,然后渐渐有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比如北宋王安石在《将次相州》诗里说“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说明这时候已经有八九丘的说法了,南宋李壁为“八九丘”解释说:

南宋诗人范成大更是说“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也就是说北宋时期已经有了曹操墓有多个的说法,但还没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而南宋开始,正式有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一直传下来,到了明朝就被罗贯中写到三国演义的小说里。最后,一切谜底随着1998年的一次偶然发现而渐渐被揭开。1998年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出一块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一位叫“鲁潜”的墓志,该墓志上明确写明了鲁潜墓在高陵的具体位置。

可见那时人们是明确知道高陵位置,并把他作为一个辨识用的坐标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