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自1月20日起在北京正式对公众开放,大批首都观众走进国博领略大师风采,其中不少是梅兰芳先生和梅派艺术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本次展览所展出的近400件实物,均是与梅兰芳艺术生活相关的珍贵文物、文献,其中包括长期以来未曾面世的藏品,让观众大饱眼福。“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策展人诸葛英良是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为本次展览倾注了大量心血。说起每件藏品,她都如数家珍,将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所谓十三绝就是十三位名角,记载了中国京剧发端的历程。“有一件梅先生的戏装斗篷,我们能从中看出传统绘画的痕迹。他让中国的传统绘画融入到戏服,和他的戏曲表演艺术当中。再比如《洛神》这部戏的戏装,非常时尚,用了纱的材质,用珍珠作为项链,这也是梅先生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洛神形象里面汲取了营养,同时有自己对于传统和时尚的理解。经过这次展览梳理,我们认为,梅先生还是一位文化巨匠。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说,梅兰芳纪念馆所珍藏的展品多是梅先生生前收藏的。

梅先生去世以后,家人把梅先生所藏的这些珍贵文物、文献全部捐给了国家。此前,梅兰芳纪念馆曾有多个关于梅兰芳的专题展,但是没有哪一次展览像这次走进国博的展览,比较全面和系统。”刘祯介绍了一件见证了梅派表演艺术起点的展品——梅兰芳第一次赴上海演出时与戏院签订的合同。他介绍,在梅兰芳还不到20岁的时候,首次到上海演出,一炮打响,使他声名鹊起,具有了全国性影响。上海的演出是一个标志,是梅兰芳艺术、梅派表演艺术的起点,也是他具有全国影响力非常重要的开端。这份1913年梅兰芳被邀到上海演出与邀请方签的合同,对演出的作用、角色,包括报酬,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件文献见证了梅兰芳艺术的诞生,史料价值非常高。我们可以研究梅兰芳从最初的学习、默默无闻,到在北京小有名气,再到上海演出之后的声名鹊起、具有全国影响。”在《梅澜芳华》展览中,有一件深红色封面的相册和精美的铜胎雕漆鼻烟壶,生动诉说着梅兰芳与故乡泰州之间深情联系的故事。1956年3月,梅先生得偿夙愿,率团到泰州演出,为故乡人民奉献他的艺术精品。家乡父老,万人空巷,争看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追慕梅先生的风采。

原泰州市博物馆馆长汪维寅说,这本相册是泰州人民记录梅兰芳先生返乡盛况的照片集锦,在梅先生告别泰州之际,郑重赠送给梅先生的。铜胎雕漆鼻烟壶也是当时出色的工艺品,家乡人民把它送给梅先生留作纪念。“梅兰芳先生对家乡人民赠送的纪念品十分钟爱和珍惜,妥妥保藏。所以这两件东西能够至今完好如新,并在今天的展览中与大家见面。这些都是梅兰芳与家乡泰州的深情联系的证明,充分展示了梅兰芳不忘桑梓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怀。”还有一件藏品是泰州人民十分熟悉的汉白玉雕塑梅兰芳像的复制品。

原作在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梅像广场,出自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刘开渠先生得知泰州建立了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欣然应泰州方面邀请,精心创作了这座梅兰芳像雕塑作品,作为他雕塑创作生涯的封刀之作。这件作品以梅兰芳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形象为基础,设计了梅兰芳先生一手持折扇,一手握书卷的动作,身形舒展端正,态度坚定自信。眉宇之间,传达着凝神思考的神情,把梅先生艺术上永远求新求精的精神风貌和大方从容的气度融铸在这件雕塑作品之中,是对梅兰芳艺术形象和生活形象凝炼集中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