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巍峨高耸,远望如山,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传说,每年凉秋,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又称之为“青冢”。数千年来,昭君出塞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昭君博物院是全国三级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黑河畔,其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始建于1977年,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详细询问王昭君平时的表现。
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以博物馆区为基础,集文物保护、收藏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一院多馆”格局的遗址性博物院。占地面积为4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据学者研究,王昭君于公元前37年以良家子选入汉宫,成为汉朝掖庭待诏。有关昭君入宫后的生活,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所提及,“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并且说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不过想要玩好王昭君还是得多多练习她的二技能。
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一文中说道:“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绝和亲一百周年,很明白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1954年,在今内蒙古包头召湾汉墓,出土了“单于和亲”等文字瓦当,这一发现,更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汉匈和亲的重大政治事件,是颂扬和纪念昭君出塞和亲的实物见证。昭君出塞,今天被视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昔日呼和浩特地区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和互鉴的历史印记。使得王昭君没有被选入汉成帝的后宫之中。
王昭君墓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位于昭君博物院中心区。王昭君墓,又名青冢,史料记载为王昭君葬地,其形制,覆斗式,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汉匈民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8通。另外墓体前从北至南依次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及石像生”、“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董老碑”等。“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沉鱼落雁典故美女人物王昭君出塞铜雕像因此。
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王昭君墓由于没有进行过科学发掘,所以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王昭君墓遗址显得陌生又“高冷”。没有经过系统研究转化的阐释传播,观众大多不明所以。毋庸置疑,博物馆区直观的展示,才能让观众看得懂,让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价值得到传播和弘扬,并为当代人所用,而博物馆区各种陈列展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严谨的提炼、阐释与转化,将昭君文化、匈奴文化、和亲文化以及草原丝路文化娓娓道来。对王昭君和亲又有什么好处呢。
匈奴历史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次提升扩建的重点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建成于2017年,并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建筑为半地下覆土式,整个建筑外形、色调融汉墓、长城以及阴山地貌等文化符号于一体,美观大方、庄重恢弘、蔚为壮观。建筑面积15092平方米,内设展厅、文物库房、休息区等,以昭君出塞单于和亲为展览主题,共设12个展厅。画师毛延寿当画到王昭君眼睛的时候。
博物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匈奴文化、昭君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昭君文化和匈奴历史文化重要的研究和传播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系统、科学地展示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匈奴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两大基本陈列,即《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和《昭君出塞陈列》展览,这是昭君博物院基本陈列展览中的主干。其中《昭君出塞陈列》展览于2020年荣获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来自大汉的王昭君受到胡人的热烈欢迎。
另外还设有《昭君民俗文化展》《马文化展》等临时展览。共同展现了祖国正北方内蒙古地区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文化,着重突出昭君出塞和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草原游牧政权的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故里闺中、汉宫岁月、草原春秋、青冢史话、千古流传。展览以王昭君生平事迹为主要脉络,文献史料为基础,着重突出了“昭君出塞”和亲事件。展览运用创作油画、场景雕塑、沙盘地图、书法作品以及数字展示等多元化表现手法,勾勒出两千多年前汉代和亲政策、汉匈关系和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等重大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揭示了昭君出塞进而形成的昭君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是新时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硬核。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中原、匈奴的经济与文化、匈奴对后世的影响。展览将出土文物、文化遗产的图片与史料文献相结合,精选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中发现的凝聚匈奴民族历史文化和艺术结晶的青铜器和金、银器等文物精品1200余件。展览着重展示匈奴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匈奴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愿再过这种日子的王昭君。
匈奴人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匈奴文化,不仅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欧亚草原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始建于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馆内设有《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契丹辽时期、蒙元时期、满清时期。同时王昭君移速在法师里算是慢的。
展览以阐释中国古代和亲文化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展板图片、场景雕塑以及地图、多媒体等表现形式,着重展示和亲政策在处理中国古代各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并进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和亲文化。讲好中国古代和亲故事对于新时期,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部和亲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体现。”西汉时期南郡秭归所统辖范围即包括今湖北省兴山县。至辽宋时期,有关昭君故里的记载内容就更加丰富详细了。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所以在不同时期对于昭君故里有着不同说法,如兴山、秭归、南郡等,系历史地理沿革形成,实同名异。昭君博物院这座昭君故里建筑是仿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故里的建筑形制复原而成的二层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昭君宅、昭君祠堂两部分组成。内设有《昭君故里民俗文化展》,该展览通过鲜明的建筑特色和200多件当地民俗文物,让游客身临其境,充分了解昭君故里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美女王昭君就带着她的新列传——昭君出塞来到英雄村了。
单于大帐,据史料记载匈奴单于庭是匈奴民族举行祭祀、各部酋长聚会、共议国事、课校人畜及走马斗驼之地。昭君博物院匈奴单于大帐作为文艺演播厅,整体建筑风格为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穹庐作为主要特征,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典型器物作为建筑装饰。这部实景剧以王昭君的生平事迹作为创作主线,通过“故里闺中”、“汉宫岁月”、“出塞和亲”以及“宁胡阏氏”等片段,生动形象的演绎了昭君出塞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建筑整体设计是仿汉代建筑风格。王昭君就这样被幸运的选中了。
以汉代出土文物“仙人承露”青铜饰件为建筑顶部装饰造型。通过全媒体特效、独特舞台设计和真人表演互动等新型演出形式,给观众带来同传统演出不同的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昭君出塞民族团结的和亲之旅。自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昭君博物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睹草原文物风采,感受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历史佳话。先后经过四次扩建提升,现已形成了“昭君文化”、“匈奴文化”、“和亲文化”以及“草原丝路文化”为特色的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故事,讲好内蒙古文物故事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坐标。王昭君作为工具人型的法师。
由昭君博物院主要发起的昭君文化节现已成为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化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