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历朝历代的佛造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以至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无不给予中国的佛像以重要的位置,早期中国佛像流失甚广,今日已是私人收藏和拍卖场上的重戏。石雕造像是一种迷人的艺术,那些形神兼具的佛与菩萨的形象,仿佛亿万年前就藏在山石之中,直到有一天被凿去遮蔽才显露于世间。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是小编在各大博物馆或拍卖中偶见的珍品石雕造像,除了艺术的精美外没有其他的选择标准,也不追求有何统系,只是遇见,便是有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大发展时期,从以洛阳为中心、相对统一的汉化佛教艺术风格逐渐转化为以洛阳、长安、定州、青州、巴蜀等多个中心地为代表的、带有强烈时代及区域风貌的全面的佛教艺术风格系。

远在美国的纽约苏富比正准备拍卖四件南北朝隋时期优秀石雕佛像,让我们一探究竟。北魏佛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给人一种深邃之感,于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平静中带有种种的关爱和人性美。同后来的佛像相比,也正是由于北魏佛像除了宗教的圣洁之外还具备了这种当时社会人性化的美。中国佛教造像中的飞天形象,经历了古代西域和十六国时期的早期摹写到匠师们努力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漫长历程,在北魏时期实现了印度风格、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相互交融的盛貌,北魏的石窟或寺院中的飞天造型,已渐趋显出成熟的本土化特征。

本尊飞天像,面容静谧庄严,造型独特,仰视宝相,肃然动容。七分面造型属北魏石雕典型风格,然若论其精湛雕工,则他例难寻,而本像所呈之三维效果,同期石雕亦不多见。本像风格虽与中国重要石窟雕像相类,尤与河南龙门、巩县石窟较为相近,而竟原属何地,尚未可作确实定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河南巩县城巩县石窟,皆由北魏朝廷下令兴建,规模宏大,雕工精致。然而本像则不同,不见明显性别特征,双手合十,姿态端庄,严肃虔敬,呈现出飞天另一截然面貌,或更属汉化形象。此像形态从容恭度,庄严雍雅,与佛前蹲跪供奉之信徒形象颇有相似,辅之以背光,更加隐现无上佛意。

细观此像头饰及姿态,知其为飞天,然而其整体风格则异于同时期常见飞天造型。飞天,多为仙女形象,飞舞空中,伴于诸佛菩萨四周,于修法仪轨中无要职,然而却属佛教形象重要部份,灵逸优雅,起舞奏乐,更彰天界神秘。飞天形象,取源印度原型,可参考五/六世纪及更早的印度著名阿旃陀石窟壁画早期典例,画中仙人兴歌起舞,供养诸圣。北齐的佛教美术建立在北魏时期高度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之上,无论佛像或菩萨像都将北魏时期天真稚气之笑容进一步修饰为慈祥柔和之笑意;

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对于汉白玉的雕凿技巧更加成熟,突出了白石在对单体雕塑的细节表达。此时匠人少以立体技法呈现佛姿曼妙,而更为倚重面部及手印之精微刻画以传递宝相庄严。本尊观音金姿宝相为静雅堂珍藏,面容端丽,眉目舒展,冠饰恬雅,华衣楚楚,帔帛宽绰,裙带交结,皆精工细作而轶群出尘。浅浮雕之技法、甚少着墨衣下之身形,此为北齐典型风格。尽管许多佛教石雕造像风格于北魏、东魏时期已然成形,然各地工匠亦会衍伸出各自特有风格。

本品佛七尊像,庄重宁和,纹饰繁复,雕凿刻划精细,满溢敬造者崇拜、恭虔之情,代表着造像碑式佛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之典例。这一表现形式缘起于公元五世纪,中国佛教盛行之势已蔚然成风,举国上下佛教信仰团体涌现,广宣佛法、大兴佛事,信徒纷纷委托镌建佛碑,供奉在侧,并视此为积善行德之举,因果轮回,以求来世福报,是以激发了宗教艺术制作之创造力。继而至公元六世纪,地区性宗教艺术表现形式异彩纷呈,蓬勃焕发,与盛大磅礴之石窟雕刻艺术形成了不同风格。

主尊佛依此时期推断应为释迦牟尼,其莲花形背光上见两尊小坐佛,其用意或为表现佛教之。主佛两侧又分饰菩萨、佛狮、比丘及信奉者,此处信奉者,有可能即为供养人及其母。下方台座上雕二跪式比丘,分于两端,中间一蹲姿神灵,双手承托一博山炉。背光上部图案,由五位伎乐飞天构成,丝竹管弦,曼舞轻歌,飘然悬飞,身姿灵巧。东魏一朝历时虽短,然因其地域特征,此类造像雕刻风格多有差异。隋之前,周武帝灭佛毁寺,581年隋文帝执政,恢复佛教,并下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

隋代上承北朝下承唐朝,是一个风格的过度时期,因此常常被忽略。隋王朝统一全国,南北文化融合,但仍未形成统一的佛像样式,隋代的佛像是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的发展,因地域原因,区域性特征明显,西部多延承北周的造像风格,东部多延承北齐的造像风格。隋朝的石佛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原北部地区,长安、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佛教及佛教造像方面起到了中心的作用。

本品观音首像,雕工细腻,造型雍雅,集大成之作,足见当时佛雕之成熟,匠者工艺之卓绝。观本像,面容慈宁,神态平和,貌趋自然,冠饰繁缛,具隋风,亦承前朝遗韵,尽显佛颜庄严殊圣。隋朝石佛造像与金铜像特征基本相同,造像形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前期主要是相对北齐、北周的风格对比而言的。东部地区多承袭北齐风格,与北齐相比隋朝造型体躯特别是肩部变得开阔,有体量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像艺术飞速发展的时候,无论在雕塑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一方面具有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的特点,但是已经开始汉化,也具有汉文化的风格。作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时期,虽不如眀朝御制金铜佛像那样价格飙升,但也绝对值得学习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