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雕塑的倒掉,据说是因为长得丑,太恐怖,吓坏了孩子们。但是作为纪念城市创始人的雕塑,或许传说中,历史上,这个什么阿伦卡长得就这样。从视频、图片看,是有点夸张,是后现代,还是复古、俄罗斯原始古典艺术,不得而知。也可能是钱没给够,100万卢布,也就8万9万人民币,这材质是钢的吧,或者含铅甚至钨,现在金属涨价了,如果十几吨,材料费也不少。唐太宗李世民是如此的强势。

设计者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专业不专业,其考证和研究从何而来,这个雕塑看上去有点僵尸化,或者电脑游戏里的丧尸,基调也像。也可能这个新沃罗涅日市的艺术家们在疫情里,被折磨的丧失了气力,比较灰暗系,内心阴冷了,犹豫了。雕塑这东西,艺术这东西,国内有些也丑、也奇葩,或者年代感很强,或者当时预算不足,这些年有钱了,也有人可劲的造,结果也被质疑,也要拆除。雕塑也好、雕像也好,往往是名人,具备纪念意义,也有时代感和历史意义,建筑就是为了永恒,为了万里长城永不倒,结果三天就拆掉,也是毫无意义。过去只知道孙思邈曾被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诏为国学博士、谏议大夫而均予谢绝。

被人反对就拆掉,也说明当地民众、市民话语权,建造者们纳谏如流,能够勇敢地否定自己,没有一直杠下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事前公示,征求大家意见,要大家都觉得恐怖、难看,甚至吓坏小朋友才推倒?一个恐怖雕塑倒下了,钱也花了,事也做了,也不讨好。这说明干事情,决策机制还是要民主,征求大家伙的意见,你先在社交媒体、网络、媒体发个方案,发个效果图,也不至于出来后,木已成舟又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如果是尊重历史,也有设计匠心,反对的是少数人,那你也可以坚持你自己。整个唐朝经过了唐太宗、唐高宗。

雷峰塔曾经倒掉,鲁迅撸了一个稿子,说了很多,那是因为年久失修,那是他表达自己对于封建神话的不满意。这个雕塑的倒掉,则是因为有些人反对,因为恐怖,因为太丑。如果阿伦卡在传说中,或者历史上就这样呢,也不能历史虚无主义。历史书上关于朱元璋,有的画像奇丑,要么是满清为了黑前朝制造出品,要么是大明为了神化、神圣化朱元璋创造发明。到底朱元璋长什么样,有的画像也是雄壮英武,有帝王之气。所以说,艺术也好,人像也好,带有时代性,也具备主观性,一个电影里拿朱元璋的画像做段子,说笑话,幽默讽刺之余,也是有点深刻。而唐太宗李世民明显不在这其中。

因为长得丑,一拆了之,建筑、制造者,难道不觉得丑么?这也是久居兰室不觉其香吧,自己找自己毛病很难,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是自己很难对自己动手术。但是或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当事人盲人骑马,自以为是,面临万丈深渊,还以为是平地坦途。如果是安徒生童话,那个什么人没有穿衣服,被骗子蒙骗,但是大家还说都是新衣服,好看、华丽、名贵,那其实也没什么意思。能和唐太宗讨论书法艺术的也就只剩他了。

一个雕像倒掉了就倒掉了,可以再建造一个新的,其实很多时候,雕像、纪念碑有什么用呢?活在人们心里,活在历史里,活到未来,才叫永垂不朽,才叫做永生长久!面对天下英雄、士子、学士鱼贯而入进入科场,唐太宗说,天下英雄,皆入彀中。也许是他缺少一些风骚和文采,或者是重视文化、文章、写作、作家、文人。不管怎么说,文字有时候就是纪念碑,文章总是文人写的,在后世以及许多人的文字里,他善于纳谏,还有一个镜子一样的名臣魏征,贞观年,是个好年头,而唐太宗是个好皇帝。唐太宗朝出现了饮誉当时、享誉后世的超级牛气大画家阎立本。

唐书是宋人欧阳修编写的吧,作为北宋文化领袖、著名文学家,作为欧阳修的老乡,中国当代非著名文学家、中国当代非著名网络大V,我以为欧阳修或许是被唐太宗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句子打动,觉得应该流传后世,从而刻画了一个光辉、伟大、圣洁的唐太宗。如果你去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那里面的唐太宗要复杂得多,或许是喜欢读司马光,所以毛伟人才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意思是两个人文采、文化、文学上略有不足,或者就是春秋笔法,委婉说这两个人差点意思,缺失一些东西,不够芳华绝代,谈不上完美无缺。唐太宗将魏征比作自己的一面铜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