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需要深入地研究屋顶风狮爷的历史,形象,形式,结构,材料,制作工艺,保养等。为此,源雕塑公司组织一支研究小组,由一位精通历史的研究人员,一位熟悉中国传统雕塑的技师,一位熟悉当地文化的老师,以及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组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调查屋顶风狮爷的历史,结构,形象,材料等内容,并且结合实地考察,不断完善和改进屋顶风狮爷的雕塑设计。最终,源雕塑公司根据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定制出了一件精美的屋顶风狮爷雕塑,既保留了历史的风格,又体现了当代的美学理念。
本文所谓的「屋顶风狮爷」,专指摆置在屋顶上,具镇风止煞作用,且被居民称之为「风狮爷」者,门墙和门楣上的狮头,或燕屋脊和马背山墙下的泥塑狮等均不包含在内。大袛而言,这二种风狮爷的设置目的的雷同,只是庇护的范围不同罢了,凡属于全村共同的冲犯就设「村落风狮爷」,个别住宅的冲犯则由各家自行安置「屋顶风狮爷」,此外前者由村民共同负责祭祀,但已由镇风煞之神而转变成多元化的村落守护神,而后者未见有祭拜之情形。此项和村落风狮爷的设置目的一致,其坐向也是与强风之来向相对峙,即朝向东北东到北方之间,例如湖下村北侧一带的住宅,屋顶上的风狮爷均朝向屋后且向着东北,与不远处的村落风狮爷一样,均是用来镇风煞用的。
既然名之为风狮爷,理应以镇风煞为主,但就调查所见,金门屋顶风狮爷朝向金门最强烈的东北风风向的并不多,可知主要目的并不是为镇风煞而设的。和许多地区一样,在金门的民俗观念中,认为许多的灾难是由邪魔恶煞在冥冥中作祟所致,需靠神灵的力量来加以遏阻,故在许多民宅中往往可见安置多种辟邪物,由此可知居民对于不可知世界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及祈求借辟邪物来保护家宅的观念。
据许多受访耆老的说法,认为凡是家宅累逢困难挫折,疑惑难解之事件,特别是累见凶事、病魔缠身且长久医治无效时,往往求神问卜,请巫觋消灾改运,或请法师、童乩举行驱邪仪式,并于屋顶安置风狮爷。金门地控彰泉门户,位置险要,历年兵灾连连,经常有惨遭横死或受伤者,且金门早期夙有鼠疫之患,如乾隆六年饥荒,五十二年大饥荒,至民初到三十八年间仍然如此,清季曾有数千人死亡之情况,在医药不发达,许多病患无法治好,人的力量显得极为脆弱之时,只好把命运交给神祇,将难以根治的疾病,全归之于妖魔之作祟,而托付给风狮爷来克制了。
屋顶均由梁木支撑的传统民宅,倘遭白蚁之蛀噬,则屋顶极易倾圮,过去农业社会下,想构筑一栋民宅,往往要节衣缩食、锱铢粒积,始能达成,若遭白蚁之害,数代心血将化为乌有,在无防治扑灭白蚁的方法下,居民俗信屋顶安置风狮爷便可克制蚁害。阳宅风水学上,一般认为对房屋不吉利而有形象可寻的凶煞(冲犯)有三类:如果住宅座落于丁字形路底或者小巷的终端者叫犯「路冲」(路箭);
如果住宅大门面对另一住宅的大门,或与其他住宅的厝角、墙角对冲、以及朝东北向均叫犯「宅冲」;倘若住宅大门面对柱子、电线杆、大树或烟囱者叫犯「柱冲」。屋主破冲犯所安置的辟邪物种类有很多种,如八卦图、兽牌、倒照镜、照墙、风狮爷....等等,分别说明如下:在金门用来破解路冲的辟邪物有八卦牌、石敢当、照墙和风狮爷等,其中以石敢当最常见,北山村某一称提督衙的住宅,墙背上有二块长条形的石敢当,在右侧护龙的墙背上有一较大型的狮首型石敢当,上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琼林村一五五号蔡氏家庙墙背上嵌置一尊石狮,正对一巷弄,每逢祭祖时,村民亦祭拜此石狮,有些村民也称此石狮为风狮爷。
榜林村某宅墙身嵌一石块上刻「石狮敢当」四字,亦属以石狮来破解路冲的简化型。用风狮爷来镇路冲的例子,在西堡村二十二号的屋顶后斜坡上可见,墙背上尚嵌置有一小块石敢当,和风狮爷同在一条线上,或许是用石敢当镇路冲,以风狮爷来克风煞,安岐某宅垂脊上立三尊风狮爷,亦属镇路冲用。山后村下堡民宅顶上的风狮爷,与该村之村落风狮爷一样,均是用来克制山后村中堡(今民俗文化村)屋脊之冲犯,由于中堡地势较高,故下堡的风狮爷均摆置在屋脊上,其中梁氏家庙的风狮爷原也是红陶土烧制的,该家庙整修时才着色,这是金门各村家庙安置屋顶风狮爷的唯一例子,官里村某宅之大门正对前屋之窗户,亦安置有风狮爷一尊。何厝村的地势由南北二侧向中间一带倾降,在中间带形成一池塘,相传属「牛仔穴」,故二侧之主屋亦顺地势朝向中间,南侧之主宅是坐南朝北向,惟独四十号系坐北朝南,刚好背向池塘,某年适巧家屡逢厄运,经过地理师的堪舆,屋主亦于屋顶安置风狮爷来镇煞。
成功村七十七号前方是高地,且该宅大门正对另一住宅的墙身,屋顶前斜坡摆有石雕风狮爷一尊,门墙上另装八卦砖一块。总之,屋顶风狮爷之设置目的是多元化的,起初也许是为某一原因而设置,但安置后便被认为具有多重功效,兼有多方的保护作用,是长期驻守屋顶的家宅守护神。风狮爷摆放在房屋的那一部份和屋顶上的那一位置并不固定,有的在第一进,有的第二进,也有的在护龙或厢房上的。就屋顶位置而言,有摆在正脊上的,有的在垂脊上,又有的在屋顶的前坡或后坡上的。
村厝村某民宅共有三进,第二、三进均安置风狮爷,第二进安置在护龙的屋脊上,单狮朝屋之正前方,第三进屋脊中央安置的是武士骑狮张弓状的风狮爷,朝向屋后。至于摆放在屋脊上或屋顶斜坡上的那一地点,也不固定,有的在屋脊中央,有的偏向左侧或右侧,在屋顶斜坡上也一样。风狮爷的朝向,或与屋脊平行、或垂直、也有斜交,有的朝屋前与房屋的座向一致,有的则朝向房子的二侧。因为被认定对居住者不利的因素也许是房屋本身问题,也许与周遭环境有关,经过地理师的堪察后,指点屋主摆设风狮爷的位置和朝向,有些鬼煞问题,往往是求神问卜下,经童乩或法师的指示而设。
狮头与矢的朝向,即是欲辟邪镇煞的方向,因此由风狮爷的朝向约略可看出那一方向是被认为不吉利的,如果向屋宅正面辟邪,则狮头与矢(即左手指向便指向正面,武士的脸是偏向一旁的。村落中的住宅,往往比邻而建,鳞次栉比,如果前面的住宅安置风狮爷时,将狮头朝向屋后,正对后面住宅的大门,甚至直对厅堂内的神像,势必引起彼此的纠纷,因此会尽量偏向二侧,这也是影响风狮爷摆设位置的因素之一,在湖下村可见这种例子。
风狮爷设置的数量方面,以单独一尊的较多,但也有同竖二尊,甚至三尊的形式;烘炉的加法,有的加一个或二个在风狮爷旁,也有左右各加一个的情形,更有加配三个的。潘元石先生指出安平安北路有将风狮爷置于烘炉内的作法;后浦头村也有相同的例子,但这二尊是泥塑而非陶制的,安置二尊以上,以及加配八卦、碗、烘炉等目的,乃为了加强镇煞辟邪的功效,形成多重的保障。金门目前屋顶上尚存的陶制风狮爷,就调查所见约九十三尊,其中破损的占四分之一,以武士像破损的居多,各乡镇分布的尊数是:
分布的情形不像村落风狮爷一样以东半岛较多,因为二种风狮爷设置的主要目的有所不同。台湾目前还存留在屋顶上的风狮爷,数量已不多,主要分布在开发较久的台南市区,然总数也仅余十尊左右,据成大何培夫老师之调查,友爱街有五尊,民权路一尊,安平区的运河路有二尊,延平街、效忠街各有一尊,此外安平文物馆搜藏有三尊,安平古堡搜藏有一尊。比较起来,金门还保存在屋顶上的风狮爷数量,可谓不少,委实拥有丰富的民俗文物。然台湾由于风狮爷的数量少,物以稀为贵,故很受民艺收藏者所欢迎,颇有身价,因此在金门经常可见古董商四处高价收购,再转售往台湾,有的甚至被不肖之徒盗走,加上有些古厝翻修,风狮爷被取下后,也不再设立,故立于屋顶上的风狮爷,数量已急遽减少中。
共有五尊,其中有三尊雕刻较完整,狮子均呈蹲踞姿,高度约三十公分,另外二尊已风化严重,类似取自天然石,仅稍加打凿而成,徒具狮型,此五尊中有三尊安置在正脊上,一尊在屋顶前坡,另一尊放在门墙上方。安岐村某民宅垂脊上并立有三尊风狮爷,狮子开口的姿态扬凹不一,各异其趣,可惜已不知去向。小古岗某宅屋顶前坡有尊武士像已破损的风狮爷,狮子的额头上刻有一「王」字。林厝、大地和贤聚三村有四尊单独狮子塑像的风狮爷,狮子背上没有跨坐的武士,其中贤聚村有二尊,其中有一尊呈蹲踞姿态,而非一般四脚着地站立状,极为罕见。昔日金门无烧制砖瓦的窑厂,所需的建筑材料大多购自彰、泉等地,风狮爷的实物亦然,据黄奕海先生说:「昔日闽南许多烧制红砖瓦的窑厂均有烧制此物,将砖瓦之素坯放妥后,师傅会捏些风狮爷摆于炉口空隙处,然后再封闭炉口烧制,由于此区火侯较弱,因此有些风狮爷的成品烧制得并非十分坚固。
有些人家购砖瓦时,便顺购一、二尊,房屋建妥后即安置于屋顶上。」台湾地区之风狮爷也是由闽南所输进的,朱锋先生《风狮爷》文中说:此物台湾没有烧制,大多由厦门输进,台南市陶瓷器行老铺,都有输进少数,但很短销,有时残品留存多年,至日据初期,尚有清代残品。」从金门现存风狮爷数量来推断,昔日安置的情况必相当普遍;且流传相当久远的时间,因此金门风狮爷之实物当由厦门、彰、泉等不同地方、不同窑厂所输进。
庄伯和先生研究指出,琉球也有以狮子辟邪的信仰,其「村落狮子」始于「伏火」,而后也发展戈户多元化的村落守护神,其造型除陶模烧制外,各尊不同,无固定模式,大多为蹲踞状,另有「屋顶狮子」,系单一狮子形,有陶制及灰泥砖瓦制二种,以灰泥砖瓦捏制较多,造型也变化多端。金门、陕北和琉球等地均有将狮子摆置房屋上做辟邪的信仰,但三地之狮子造型与制做材料显然各不同,象征含义也有差异,然用以辟邪除恶,祈求褔祉之精神象征却是一致的,充分显示出民俗辟邪物活泼多彩,融通达变的特性。
金门、澎湖和台湾等地区均有将陶制风狮爷摆置屋顶上来镇风止煞的民俗信仰,且此三地均无烧制此物;其信仰与实物皆来自于风狮爷的原乡闽南之彰、泉等地,由闽南传至金门之情况大抵与村落风狮爷之引进相同,此信仰又是如何传至台澎等地区?澎湖的开发远较台湾为早,宋元时期便有汉人定居岛上,但明初因倭寇、海盗不断劫掠沿沿海各省,朝廷为加防患乃采取「墟地徙民」之政策,废澎湖巡检司,迁澎湖之居至漳泉等地,此后澎湖沦为倭寇、海盗之巢穴几近三百年,期门有不少金门人至澎湖捕鱼或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对澎湖已极熟悉。
金门现存的石敢当以用来镇巷路之冲犯的为多,然亦有镇风煞的实例,如顶堡郊有「泰山到此」石碑,山外村郊有「太山神立在此」石敢当碑;东萧村原来更有将风狮爷和石敢当同立一体的例子,可惜已失,「太山神立在此石敢当」碑立于嘉庆二十一年,可知金门以「石敢当」来镇风煞的习俗早已有之。也就是说金门和澎湖均有「石敢当」和「风狮爷」的辟邪信仰,且居民认为二者均具有「镇风止煞」的功效,但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金门主要用风狮爷来镇风煞,而用石敢当来镇巷路等之冲犯,但澎湖主要用石敢当来镇风煞,风狮爷早已逐渐式微,如今在澎湖民宅的屋顶上已近乎绝迹了。据杨仁江先生之调查,澎湖的石敢当均以石料雕鏧,其中用闽南输进的花岗岩的只有四基,余均采用澎湖土产的玄武岩和咾咕石(珊瑚礁),乡土材料的运用是澎湖石敢当的特色之一;
制做材料取得容易,加上石材坚硬耐久,不像风狮爷均需仰赖闽南所输进,想必是澎湖地区以石敢当取代风狮爷镇风止煞任务的原因吧!反之金门距闽南近,输入风狮爷也较方便,金门本地也产石料,因此这二种辟邪物在金门便并行不悖,逐渐演变成不同的辟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