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后,旧时的陵墓和寺庙雕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雕塑日渐衰微。20世纪第一代雕塑家基本上都是留法的,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具有浓郁的学院和沙龙气息。那些派往苏联学习雕塑的学生学成归国后,在中国积极传播雕塑艺术知识和技巧,为新中国及当代雕塑事业作了开拓工作。但是国内雕塑市场一直表现很“冷静”,雕塑拍卖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这样国际文化充分渗透的地方比较常见,比如上海朵云轩、北京荣宝、嘉德拍卖这样的大型拍卖公司常年会有雕塑类拍品上拍,但也很少设立专场,雕塑作品一般是和油画放在一个场次中进行拍卖,这也间接使得雕塑艺术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行情。
虽然表现冷静,但是中国雕塑并没有停滞,特别是2003年后,隋建国、展望、向京、蔡志松、瞿广慈以及台湾艺术家朱铭等的作品拍卖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到2007年,这些雕塑家均刷新了各自作品的成交纪录。以朱铭为代表,其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太极——大对招》,成交价为1473.1万元,创下当时雕塑作品在拍卖中的最高价,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仍然是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中国雕塑的发展未来可期。而且在近年来,从各种迹象来看,国内当代艺术市场持续火热,活跃于艺术市场中的投资客和收藏者对当代雕塑艺术品的接受也逐渐从陌生的角度走向了一个对价值认可的过程。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上,不管是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雕塑,很多采用的都是大理石。
世上石料有千百种,能用来雕刻的也不少,为什么雕刻家们都偏爱大理石呢?这些特征使得大理石,特别适合于雕刻复杂细节,体现出人体精细的解剖结构和流动的褶皱。而将大理石的雕刻优势,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作品,便是意大利雕塑家乔凡尼斯特拉扎在19世纪创作的《蒙着面纱的圣母》。雕塑是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雕塑这种立体艺术的关注度和欣赏水平都有提高,现在很多豪宅,空间足够,不在觉得雕塑只是佛像,只能供于庙堂之上,不能摆放在家里,在房屋设计或是内部装修的时候,一早就会给雕塑作品预留空间。
现在石材市场对于“雕塑”还只是停留在“技”,远远没有达到“艺”的高度,但是雕塑艺术有足够的空间,供石材发挥。为雕塑艺术提供合适的基础材料,将石材升华成为艺术作品摆放在家中,甚至成为传世名作。比如古代的欧洲贵族很多都喜欢雕塑,世界雕塑巨匠米开朗琪罗,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为贵族定制雕塑的,最终这些雕塑作品却开创了一个艺术时代,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