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第一湾”的美景在这里,集散各路物资的古渡口在这里,贺龙带领的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起点在这里。丽江古城的今天,说它商业化得只剩下酒吧和客栈了,并不过分。那些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游客们,怎么都想不到,古城外的丽江,还有一些远离了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到了石鼓镇,你会发现它面积很小,但有一座建造年代较早的五角亭。原来,明朝时,丽江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土司东征西讨,几次渡过金沙江,进军藏区。

木氏家族最博学的一位土司——木高,在嘉靖年间一次攻打藏区后,凯旋而还,在金沙江边的这面“石鼓”上,刻下碑文,记述了事情经过,以此纪念这次出征的胜利。诸葛亮《出师表》所写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里面的“泸”就是石鼓古镇边上的金沙江。汉丞相诸葛孔明是否在石鼓渡金沙江,和汉太史张衡的地动仪具体构造如何,都是一笔糊涂账。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忽必烈南征,元兵在石鼓用皮筏渡过金沙江,征服了大理国。

丽江古城正北的虎跳峡,有“中国最美的峡谷”的美名。而在石鼓古镇则可欣赏“长江第一湾”“U”形转角之美。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北起中甸,南到丽江,再笔直地切穿横断山,流到石鼓古镇一带,出现转折,形成一个“U”形转角,人称“长江第一湾”。站在观景台上,“长江第一湾”展现的最美画卷,就会全方位、无死角地呈现在你眼前。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游,半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

如果没有“长江第一湾”的温柔转身,金沙江也只能是一位到中南半岛戏耍的青涩少女,而不会成长为滋养华夏文明的长江。有渡口,船是必不可少的,俯瞰石鼓古镇,它建在峡谷汇合处的一个山丘上,山丘好似船头直冲金沙江的一叶扁舟,等待着解缆飞渡的一刻。几百年里,马铃摇响、船桨搅动,马的四蹄和人的双脚把石鼓的石阶路打磨得棱角圆钝,不知有多少队马帮从这里上岸。

马帮不只是石鼓的匆匆过客,他们把商业文明、民俗文化,甚至子孙后代都留在了石鼓,所以石鼓有不少古老民居,都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传统建筑,其中不乏深宅大院。这些大族的先人,从大理、下关、鹤庆、丽江府城出发,沿着马帮商路,在石鼓渡口赚下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有了买田置屋、安家落户的本钱。周霖的画作《金沙水拍云崖暖》挂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墙壁,中国美术馆的第一个个人画展也为他而开。范义田也投身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研究中来,他的长篇论文《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是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分期中的“西周封建论”代表作。

那天是1936年4月25日,来到石鼓镇的红二、六军团,用7艘木船和20多只木筏子,靠着28名各族船工昼夜不停地摆渡,好像在举办龙舟赛会一般,在贺龙对石鼓的敲击声中,奋力冲向对岸,把“追剿”他们的滇军远远地甩在了老家,红二、六军团则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赶去。革命胜利了,当年的红军战士和他们的后来人没有遗忘石鼓。石鼓镇的一座大院,成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红军将士的身躯和船工健壮沧桑的筋骨,成了雕塑《金沙水暖》,供后人瞻仰。

如今,石鼓有了便捷的公路、方便的通讯,集市上的物资也丰富起来,不但有传统的背篓、民族装和松茸,还有时尚的登山包、冲锋衣等等。黄昏时分,“铁虹桥”——红军走过的铁索桥——的桥楼里,几位老人弹奏着纳西古乐。石鼓古镇静静地倚靠在金沙江边,期盼着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