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带集》《帘青集》是单篇作品的合集,主要内容还是谈古建筑的修复,谈园林中每个构件的功能。陈先生喜欢昆曲,他的职业和昆曲发生关联,外界知道得少。过去,昆曲大师俞振飞曾请他给上海昆剧院的青年演员讲园林艺术,别人觉得奇怪,不理解唱戏和园林有什么关系。俞振飞是在苏州拙政园长大的,当然知道园林之美,但他缺乏专业知识,请陈从周来讲,陈从周也认为他请对了人。园林艺术和昆曲艺术联姻,一直传到梁谷音一代,陈先生又请梁谷音来同济大学讲课,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了解昆曲艺术。人物铜雕是城市建筑当中一个组成部分。
以《牡丹亭》为例,杜丽娘、春香、柳梦梅是在园林之中活动的。那么,在舞台上的杜丽娘、春香一旦走出小庭深院,她们该怎么走呢?观众坐在台下,看春香的碎步如流觞曲水,曲折穿插,那就是昆曲和园林的艺术组合,是有讲究的。这一出戏,柳梦梅“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要与杜丽娘私会,也是发生在园林里。陈先生给昆曲演员讲园林艺术,提高了上昆的演出质量,成为其他剧种演出的样板。被誉为是现代导航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苏州的老城改造,陈先生有一个重要建议,那就是“古要古到底,洋要洋到家”。他谈到拙政园西部的补园,说“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是用“卷棚顶”,这种形式,不但美观,而且音响效果好。昆曲幽幽的音乐、唱腔,适宜湖畔厅台,用上现代的声光,昆曲就变味了。1985年,贝聿铭回国,他陪同贝先生到苏州,两位建筑大师都为苏州拆了老城墙感到惋惜,认为古城破了相。新复原设计的石牌坊是太平镇建筑群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读书有印象,最晚在1951年,顾颉刚先生还专门给苏州市写了一封提案式的长信,呼吁保护苏州的古城墙。城墙没保住,两位建筑大师提出,苏州环城河植柳,柳下露出白墙黑瓦民居,掩映有致,这才有江南水乡风貌。陪贝先生游上海时,他安排贵客在豫园吃饭,贝先生说尝到了在园林中小饮的诗意。这种宜居宜游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它们构成了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艺术化的建筑,往往是主人和工匠合作的实用艺术,很能体现主人的地位、学识和趣味。主人和工匠在创作的过程中,又不断总结、提炼,慢慢就形成比较完善的造园理论。进入民国后,朱启钤成立营造法社,整理有关古建筑的资料档案,研究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并且亲自主持天安门、社稷坛的疏通改造,对园林艺术独有心得。陈从周在朱老身边耳提面命,工作生活在这样高大上的文化层次里,他的学问才能把科学人文融为一体。放眼全国,在一些城市,老城旧墙拆光以后,有为的地方官员开始新的造城运动。丑陋的建筑,搬家的古树,四不像的雕塑,无处不在的城市广场,遍地开花。锶作为人体骨骼及牙齿的正常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