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竹子,因为竹子“虚心异众草,劲节超凡木”,也因为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对竹子如此的喜爱,喜爱到将我的儿子取名为“兮竹”。昆明有一种竹叫筇竹,又叫罗汉竹,是西南地区特有竹种。秆光滑无毛,秆环极度隆起,呈一圆脊形状,如二盘相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僧侣常用它来制作手杖,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相传鄯阐侯高光、高智兄弟俩打猎到现在筇竹寺一带,见一高僧拄杖插于地,任凭他们怎么也拨不动。

翌日化成了竹林,以为宝山有灵,遂就地辟寺,取名"筇竹"。实际上筇竹寺始建于元代,为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座寺庙,后经多次重修,现存寺院是清光绪年间1885到1891年重修的。在我国,最早把阿罗汉的外形通过想象塑造为图像的是唐末贯休和尚,贯休是一位颇有学问的僧人,且擅长书画。据说某夜他曾梦见过16尊阿罗汉,醒来后他凭梦幻画了这些罗汉像。

到了宋代,苏东坡道听途说,写了一篇《十八罗汉像赞》,于是后人又补画两图,凑为18罗汉,从此,许多寺庙里便有了18罗汉的塑像,从18罗汉演变为500罗汉并彩塑成像,大约是明代以后的事了。罗汉家族如此兴旺,使民间的雕塑艺人有用武之地,于是雕塑五百罗汉就成为明代以后十分时髦的大事了。筇竹寺内的500罗汉由清代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和三个徒弟,历时七年才完成了这一杰作。黎广修是四川合州人,即今重庆市合川县,少时熟读诗书,能诗善画,后随父辈以泥塑为业。

青壮年时期在四川新都宝光寺塑500罗汉时崭露头角,并成为四川公认的泥塑高手。清光绪九年的1883年,主管修葺筇竹寺的住持梦佛和尚特邀黎广修到昆明筇竹寺塑造500罗汉。此时的黎广修,泥塑技艺已远比塑宝光寺罗汉时纯熟,可谓炉火纯青,才有了筇竹寺里的这文化遗产。筇竹寺五百罗汉陈列于大雄宝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分上中下三层。这些罗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体态风度富于变化,表情姿势各有不同。

且形态各异,喜、怒、哀、乐等表情无一雷同,蔚为奇观。无论远观近看,这些罗汉塑像的人体比例、肌肉骨骼、服饰衣纹,大体都与常人相仿,古朴可亲。雕塑中还采用了镂空和圆雕等多种手法,立体呈现人体和氛围、器物搭配的浑然关系。塑像上所用矿物颜料历久不褪,有些衣饰的贴金系纯金打造,片薄纹美,胶粘烫贴,至今仍闪闪发光。在中国不少名寺都有五百罗汉泥塑像,却以筇寺罗汉的艺术评价最高,被誉为“东方雕塑中的明珠”。

据说当年黎广修找到岑毓英,寻求资金支持,言谈之中,黎广修在自己的袖袍里就捏出了总督的样貌来,总督看着自己的这个还潮湿的小泥塑像,大吃一惊,当即表态拨款支持,也让自己从此立于筇竹寺的庙堂之上。黎广修在筇竹寺呆了七年,没灵感的时候,就跑到附近的茶馆去,无数次的观察人物,从衣着样貌再到行为举止,默默记下后,回寺庙以现实生活各个阶层丰富的人物形象与佛教传奇故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创作。所以,筇竹寺的罗汉形象如同社会众生,不同的性格,喜怒哀乐的神态,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有手捧书本的读书人,有托腮抓耳闲坐的老者,有买梨卖梨的,有闲聊的,有锄禾日当午的,有盛气凌人、怒目圆睁找人打架的,有道貌岸然的,有瘦骨嶙峋伸手乞讨的。每次到抚仙湖,我总疑心在哪个角落里立着肖石二仙,而其形体,总联想到这一对刻石。我决定要编一本《抚仙湖》的集子,便特意又去了一趟筇竹寺,摄了罗汉刻石的光影。拿来凑做肖石二仙的数,大约未必十分错,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肖石二仙,更没有人为他们摄过影,姑且如此吧!我第一次拍照这对罗汉刻石是2016年的12月18号,那时龙头拐杖上的龙头还完好无损。第二次拍照是2021年的12月4日,龙头拐杖的龙头已经断了,破碎的部分摆在脚边,因为那天是阴天,所以12月10号,天气很晴朗的时候,我又去拍了一次。

这对罗汉刻石是筇竹寺中五百个罗汉中的两个的二次创作的复原品,刻石没有原作品的彩衣,置身在筇竹寺前的筇竹前“风餐露宿”,与庙里的罗汉相比虽然时间不长,却有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我感觉比庙里的原作品还耐看,还有韵味。从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到黎广修创作这些雕塑的细心和匠心独具,罗汉手中拄着的拐杖就是筇竹拐杖,正暗合了置身在筇竹寺中。可惜复原雕塑中筇竹拐杖的龙头没了,顿时感觉少了许多的韵味,应该把它再复原一下。黎广修的这些艺术作品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在我看来已没有了寺庙的丝毫意味,却较好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是“无意于佳乃佳”的杰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