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这周一开始,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陆续对外界放出2019年度的各个奖项得主,而接下来整整一周,都将是人人谈论科学与文学的诺贝尔周。对于这项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权威大奖,有无数有趣事实让人津津乐道,但可能并不太有人关注到一个其实让颁奖机构倾注了很多心血的细节,那就是他们精心制作的诺贝尔获奖证书…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瑞典皇家科学院就会请人专门设计将会在颁奖当日发放到获奖者手中的证书,而且不同的奖项还各有其特点。

比如物理奖证书使用蓝色皮革封面,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使用红色皮革,经济学奖用棕色皮革,文学奖则没有一个统一的颜色,由设计证书的艺术家来选择。就材质而言,文学奖的证书也是最独特的,由羊皮纸制作,而其他奖项则采用特制的手工纸。而对于每一本证书而言,最独特之处当属艺术家来执笔的那副小画,历史上曾有几十位艺术家为诺贝尔奖证书创作过其中的画作,其中有不少相当令人惊艳的作品。我很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这一位G.,这位生于斯德哥尔摩的本土画家生于1934年,去世于2005年,从1999年开始为诺奖证书作画,持续了整整六年,直到去世前一年。

他生前是斯德哥尔摩皇家艺术学院的图形学教授,并影响过几代的瑞典图形艺术家,在图形艺术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G.很早就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1949年仅仅16岁的他,作品就出现在了一个名为“年轻漫画家”的展览中。他在大学时代开始各处旅行为创作搜集素材和阅历,两次去往法国,并被当时兴起的立体主义思潮所吸引,在希腊的经历又让他认识了同时期的几位艺术小伙伴,其中像是和后来也都成为知名画家。

1956年举办第一次个展,当时他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地指向了图形艺术。他的早期绘画灵感很多来自于与自然的直接接触,经常带着画架和画盒、骑自行车兜到公园与森林中,梵高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都是他的借鉴对象,以及最最重要不可或缺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即使作为一名艺术家,G.的观察力也是超越一般同行的,他在岩石裂缝和地衣中查找地质痕迹,从岩石洞穴图案中搜寻冰河时期的标志和图像,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能够看到最小和最大之间的对应,这种尺度上的鸿沟对他毫不构成障碍。1961年,他和妻子一同在哥得兰岛南部定居下来,是一位雕塑家。

无数的化石、头顶上的仙女座星系、还有那被冰川敲凿出来的海岸。他在这期间的一个重要绘画题材,就是鹦鹉螺之类化石的螺旋线,并把它变成了一生中反复研制的主题,留下了大量从这一基础形态发展起来作品。通过化石,他可以用绘画方式来改变雕塑形式,并且形成时空上独有的透视。同时他也画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现,促发了G.对事物的活跃探索,他可以看到植物的细胞、海胆的细胞和有袋动物的细胞,并且去思考它们与日常的关系,在细胞核的结构和染色体的模式之中,追踪不断发生但人眼无法读取的生命过程。

由此,原始细胞或“细胞眼”成了他在螺线之外的一个主要基本形式,不断出现在素描、蚀刻和油画中,他把这种形态自行命名为“水眼”。到了1980年代,G.的观察从显微镜切换到双筒望远镜,宏大星空也成为了笔下题材,将不同尺度的事物联系起来,一种超脱的视野,使其对生存起源和意义的诚实探索变得更加积极。展览推介中,瑞典国家地质调查局的首席地质学家博士写道:G.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了力量之间的冲突,从那些调节原始形状的力量到那些在地球上引起震动的火山力量,他总是对那些微小而微不足道的事物之美感到惊奇和欣喜。”在诺贝尔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G.创作的39张证书图案,1999-2003年的物理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全部是由他包办的,足以看出皇家科学院对他的器重与厚爱。

如果稍加注意,你会发现,证书上的画面很多都承袭自他最熟悉的那些主题意象。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荷兰科学家't和,表彰他们阐明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下面两张就是分别为两人绘制的诺奖证书,有着非常明显的类似“水眼”的痕迹。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晶俊,表彰他们对天体物理学的开拓性贡献,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被发现。

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授予了手性分子的研究,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直接画了三组贝壳,分别给了美国科学家K.,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S.。有意思的是,因为前者独占1/2,而后两者是分享1/2,在构图上也突出了这个差异。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的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方面的研究,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的是中微子探测方面的研究,看得出来G.对这些话题都有着极大兴趣,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构思和想法。

没曾想,2004年物理奖却成了他的绝唱,三位因发现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的美国科学家、J.、H.成了最后一组得到亲笔绘制的诺奖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