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名字能被用来给小行星命名,是极大的殊荣。而能够获得这项殊荣的通常是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或者逝世100年以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它的审核程序也是极其复杂的。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郭永怀星、屠呦呦星、林元培星、陈景润星、茅以升星等等。这些人中,要么是科学家,要么是工程师,要么是数学家,总之,很少能够见到企业家。1996年为了表彰他在慈善方面的捐赠,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而在李老之前,其实还有一位企业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个富翁,也是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他就是张果喜。1952年,张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学刚刚毕业,文革爆发,15岁的他就只好辍学去了一家农具社的木工车间当学徒。五年以后,张果喜刚刚成为车间主任,他所在的厂就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了。1972年,木工车间被从厂里割裂出来,成为了单独的木器厂,结果张果喜从车间主任一跃成了厂长。
他从农具社得到的除了一点木头,几间破工棚,就只有21名工人和2.4万元的债务。第一个月发不起工资,张果喜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卖房子的1400元也成了他们启动工厂的本钱。在九江路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陈列工艺品样品的大厅,张果喜看上了每套收购价300元的樟木雕花套箱。他接下了承做50套樟木雕花套箱的活,并当场签下了这笔1.5万元的合同。他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习了一星期的雕刻技术,又把工人们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向东阳县的老师傅学习。经过这样一番良苦用心,张果喜的厂子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那时专门出口日本的高档货,是那时候的日本每家每户都必备的东西。但张果喜却看中了佛龛虽然用料不多,却能卖很多钱的优点。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他和工人们几乎都在揣摩、仿制这个佛龛。第二年张果喜的企业就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大半的收入都来自于佛龛。1981年,他们创外汇收入156万日元,其中佛龛占了三分之二。张果喜对于佛龛的质量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有一点不够完美,宁可砸碎了重做。凭借着这样的过硬质量,他们厂子雕刻出的佛龛几乎垄断了整个日本市场。
随着订货量逐年增加,张果喜开始扩大产业,在浙江、江西、上海、江苏等地建立起32个分厂,工人达到了4000人以上。1988年,在海南还没有被人看好之前,张果喜就跑去海南投资1500万组建了房地产公司。现在他集团旗下的三亚果喜酒店已经成了他事业版图的重要一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张果喜在佛龛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做出了与选择紧缩的其他人相反的决定——增设新的生产线,最终他们在经济复苏时成功抢占了先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获得过20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在赚得第一个100万时,他拿出了22万元为学校修建科学楼,还支援多个乡镇兴办木雕厂。而他获得的最大荣誉,则是199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3028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果喜星”。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企业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也是世界上以最年轻的人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