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受管束的白草羌头人不时率众外出“劫掠”,官方为了地方安宁,不得不动用武力实施“征剿”。仅嘉靖年间,由四川巡抚亲自率军“平定白草”的军事行动就有两次。是年,都御史、四川巡抚宋沧率军由石泉县城向开坪方向进军“西平白草”。宋沧“西平白草”之后十几年,白草羌再次大规模外出滋事,以致“遐迩震动”。1547年,四川巡抚张时彻和松潘总兵何卿受嘉靖皇帝指派,率三万多官军由今平武县城和北川禹里、坝底三路进兵,攻占了白草河与青片河上游的羌寨,彻底摧毁了踞险称雄的地方势力。

明嘉靖十一年,四川巡抚宋沧“西平白草”之后,在此修建了军事城堡,取名平番堡,派兵数百常年驻守▲北川开坪乡大鱼口背后的牛背山梁。明嘉靖二十六年,四川巡抚张时彻、松潘总兵何卿再次“平定白草”,事前在山梁上新建了永平堡下城,用以取代十几年前宋沧所建的平番堡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战乱频仍,北川地区崇拜大禹的风俗不仅未曾中断,反而更加浓烈。石泉县城南面的石纽山下有大禹庙,“禹以六月六日生,是日土人竞持牛酒相祭”。

意思是说,六月六日是大禹诞辰,每到这一天,当地土人都带着祭品争先恐后到石纽山下去祭祀大禹。《广舆记》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书中的上述记载,反映了北川最动荡年代民间崇拜大禹的浓厚氛围。北川崇拜大禹的习俗能够世代相传,除了有千百年来民间祭祀大禹的文化积淀,还与地方官员的推波助澜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禹是中华民族全民尊崇的伟大人物,既受到政府官员的敬仰,也被羌人视为始祖。

可以说,在北川地区动荡纷争的年代,崇拜大禹成为羌人与地方官员的最大共识。自南宋以后,历代任职石泉的官员出于自身对大禹的崇敬和治理民族地区的政治需要,都热衷于在石纽山下修建禹庙祭祀大禹。明代尽管社会动荡,官方仍沿袭着历史传统,大力弘扬大禹文化,借此拓展处理民族事务的思路。嘉靖四十年,也就是张时彻、何卿征伐白草之后14年,成都人周宗受命戍守石泉。此时,白草羌虽然因为受到沉重打击,完全失去了与官军对抗的能力,但心中仍充满对官府的怨恨。

周宗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刻建“岣嵝碑”,表达自己反对一味使用武力,要学习大禹以文德感化羌人化解矛盾的政治主张;同时他还在禹里石纽山下重新修建了被战火毁坏的大禹庙,与民间一起开展祭祀大禹的活动,借以拉近与当地土人的关系。官方和民间争相祭祀大禹,这种浓厚的崇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在周宗在石泉重建禹庙之后十几年,巡抚王廷瞻在四川首府成都也修建了一座禹庙。而成都这次新修禹庙,与石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当时人们“大禹生于石泉”的共识引发的。

《四川总志》和《华阳国志》里面都有记载,说禹母有莘氏受到天象感应,在茂州石纽村刳儿坪生下了大禹,那里的夷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共同经营着石纽神山,不敢在其地居住放牧。而石纽村就在今龙安府石泉县境内,山崖上刻有‘禹穴’二字。大禹作为有功于后世的一代帝王,应该进行祭祀,但石泉县位于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请求在成都建庙祭祀。‘考《四川总志》及《华阳国志》,皆载夏禹之母有莘氏感星异,生禹于茂州石纽村之刳儿坪。

”郭庄是朝廷派驻四川的监察官,却对偏僻的弹丸小县石泉县有所了解,与此前白草羌的强悍有关。由于白草羌活动频繁,四川巡抚乃至朝廷不得不多次参与对其地民族问题的处理,以致大大提高了石泉县的知名度,连这里羌人崇拜大禹的习俗也广为人知了。郭庄的建议中,首先肯定了“大禹生于石泉县”的说法既有史料记载,又有当地代代相传的崇禹习俗作证,是有充分依据的;然后指出,石泉县位置偏僻,又是民族地区,仅仅在这里祭祀大禹还不够,应该在四川首府成都修建禹庙。

其后,四川官员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在成都完成了禹庙修建。禹庙落成后,四川巡抚王廷瞻撰写了《禹庙记》来记述这件事。《禹庙记》开篇即引述《帝王世纪》《路史》《华阳国志》《元和志》和扬雄的《蜀记》等古籍记载,肯定大禹生于石泉县。知县姜炳璋在石纽山下重新修建了禹王庙,并在所修的《石泉县志》中绘制了石泉禹迹图王廷瞻对北川一带的地情十分了解。在他担任四川巡抚期间,曾亲自处理北川一带的民族事务。据记载,王廷瞻的前任张时彻“平定白草”之后30年,即1577年,北川以北的丢骨、人荒、没舌三寨“番民”侵犯松潘。王廷瞻派兵三千平定了松潘的动乱,顺势对北川羌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此前北川一带各城堡内驻军达数千人,但羌民仍较为强势,经常以“过堡”、“放狗”等理由向镇守城堡的官军索要赏钱。

王廷瞻在处理完松潘事务后,将这一“陋习”全部废止,以此进一步树立官方的统治权威。同时,王廷瞻还对北川一带的羌民开始遵守封建统治秩序、学习汉族礼仪的行为大加赞赏,称这是二百年来四川一带仅有的现象。王廷瞻认定大禹生于石泉,不仅是看到了史料上的详实记载,也源于他对石泉县地情的了解。但作为省级行政官员,王廷瞻在《禹庙记》中不仅仅肯定大禹生于石泉,还进一步站在全省的高度,列举了在成都建庙祭禹的三条理由:一是大禹治水功劳巨大,二是大禹降生之地在四川境内,三是大禹治水始于四川岷江。作为四川省的一把手,王廷瞻与北川地方官员阐释修建禹庙缘由的角度不同,他是把大禹当作四川伟人来看待的。

明朝万历年间王廷瞻在省城修建的,并不是成都最早的禹庙,但却是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修建的第一座禹庙。因为这座禹庙,也使明朝的最高统治者知晓,石泉既是强悍的白草羌的家园,也是古代圣人大禹的降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