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看到宗教绘画时都不感兴趣,因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会束缚人的思想,认为自己不是教徒,所以不想去了解这种绘画。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部分的宗教画,都是为了打破宗教在精神上对民众的压迫而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运用自己的方式,来传达对宗教统治人民思想的不满,而使用人文主义精神表达对人性的尊重,唤起民众回归人类向往世俗生活的愿望,人类从此逐渐开始回归本性,追求美好。

了解品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更深入理解人文主义精神,才能体会何为独立自主的思想,才能冲破思维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真善美。《哀悼基督》是乔托于1306年为意大利帕多瓦斯克洛尼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这幅作品表现了基督遗体即将下葬的情景,在构图上,画家突破了中世纪的传统样式,尤其是在巨大的画面上,每一个人表现出心中的痛苦,所有的人都在为基督的下葬悲痛不已。

另外,拜占庭绘画带给人的那种平面而抽象画的感觉消失了。画面上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形成了画面的焦点核心,由此而展开了一个表现心灵与情感的动人场景。画面的左下角构成了作品的焦点核心,圣母玛利亚抱着刚刚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基督遗体,痛苦不已,悲痛让每一个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掩面而泣。而基督的遗体则僵硬无力,以及双手都被人托起,圣母满怀哀怜地将他抱在怀里,母亲悲哀的神情同冰冷的遗体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右上角处有一棵早已经枯萎的树,加重了画面上死亡的悲痛气氛,画面上方的天使们在空中盘旋,他们前来参加哀悼,他们的表情让人觉得撕心裂肺。

在这些天使中,有的以衣擦泪,有的放声大哭,有的握紧拳头,有的却是为基督祈祷——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了一样的情感。据说,没有人不被这悲壮的画面打动,画家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悲痛的故事,重要的是,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整个基督受难的场面。乔托笔下的人物开始具有浓厚的世俗人情味,也开始懂得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情感,由此也打动了无数的观众,观众也同样感受到画面上悲痛的心情。这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早表现悲哀的作品,也是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正是乔托这位天才的画家,将人类的悲伤与《圣经》中的悲伤融合在一起,使人文主义精神最先在绘画中大放异彩,1334年,乔托被指定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审查官和佛罗伦萨市的建筑师,表达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和爱戴。《哀悼基督》是乔托进行新艺术尝试和探索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表现,画家已经开始在绘画的平面空间中去探索雕塑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关系。另外乔托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刻画,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已经融入他的画面中。

展示了艺术家开始用人文主义的理解方式去传达尊重人性和人的精神价值。因此,在他的绘画中,蕴藏着一种难以超越的气势,这就是他的新艺术的经典所在。乔托是一位极其富有思想且又非常聪慧的艺术家,他与但丁相契,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非常博学的人。他所有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不一样,是一种高度的和谐;是作品与真理的和谐,正如西方美术史家贝仑森所说的那样:

“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精神之皈依者,自乔托始。”其实,贝仑森所说的这些话,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所共有的精神。乔托一生绘制许多宗教题材的壁画,这位西方绘画之父,在与中世纪美术传统彻底决裂并首开意大利文艺复兴先河的第一位画家,当属佛罗伦萨画派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对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追求创新的美术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文艺复兴作出巨大贡献,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乔托的影响。乔托,出生在意大利维斯比格诺,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中,童年时代以放羊为生。

13岁时被送到大画家契马布埃画室当学徒,同时为画家清理画室研磨颜料,从此走上绘画之路。他被后人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