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画派|常书鸿,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Date: 2022-08-13 12:45:22 | View: 30

敦煌画派|常书鸿,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那是1935年的秋天,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来到塞纳河边的小书摊,无意中翻到了一套6大本的《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刚刚出版的新书,收录了他在中国敦煌莫高窟拍摄的壁画、雕塑作品300多幅。常书鸿熟读中外美术史,却从未见过这么精彩的中国画作。这些壁画和雕塑的图片虽然没有颜色,但可以看到大幅大幅佛教画的构图。尤其是5世纪北魏早期的壁画,它们的笔触遒劲有力,构图气魄雄伟,人物刻画生动有力,其笔触的奔放甚至比现代野兽派的画还要粗野。皈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

不锈钢书山有路雕塑

但这是距今1500年的古画,这使我十分惊异,令人不能相信!”第二天,常书鸿来到吉美博物馆,那里正在展出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带来的大幅绢画。有一幅唐代敦煌佛教信徒捐献给寺院的《金刚界五佛》,时代早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先驱者乔托700年。他感到,拿西洋艺术与敦煌石窟艺术相比较,无论在时代上或艺术表现技法上,敦煌艺术更显出高超隽永的艺术水平。“我爸爸说,这是继承了一千多年的壁画、彩塑,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了不起!他说,我一直在法国崇拜欧洲,崇拜文艺复兴的艺术,而且非常自豪地以蒙巴那斯的画家自居,言必称希腊、罗马。近现代书画表现出流通性的回暖。

校园坐着看书的女孩人物铜雕

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常书鸿,原打算在巴黎学习染织图案,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劳朗斯学习油画。”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强说,“你看,这是劳朗斯给常书鸿讲的,他一开始只是受到很大的冲击和震撼,可是他还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劳朗斯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正在扬州中学念书的他决心投笔从戎。

不锈钢校园书山有路抽象雕塑

直到他看了《敦煌石窟图录》,他才发现劳朗斯说的是对的。”虽然从小生长在中国,在中国学习美术,但西方的美术教育才让常书鸿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敦煌的艺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我何苦舍近求远呢?常书鸿——这位浙江籍青年画家虽然只有31岁,却已有近10年的留法经历。他创作的《G夫人画像》《沙娜画像》《裸妇》等油画接连被法国政府收购,收藏于各大美术馆。一次学人聚会上,他见到了同样痴迷敦煌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再比如中国哲学、中国书画都蕴含着写意美学的传统。

校园看书女孩景观石雕

梁思成告诉他,敦煌壁画中有大量失传的唐宋建筑实物和图像资料,他们约定有机会一定去敦煌研究整理。这时,常书鸿的妻子陈芝秀带着女儿沙娜也从法国回来了。国难当头,一家人刚刚团聚,便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旅。1942年秋天,梁思成来找常书鸿,问他愿不愿意到拟议中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原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从敦煌考察回来后提出的议案获得了通过。梁思成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向于右任力荐常书鸿担任所长。1942年8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陕甘宁青新五省监察使高一涵任主任,常书鸿任副主任,张大千、窦景椿等5人任委员。其中有六项作品获得北京奥运景观建设荣誉证书。

关公看书铸铜关二爷铜雕

“要学习玄奘苦行的精神,抱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站在莫高窟前,看到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看到比伯希和画册精彩万倍的壁画、彩塑,常书鸿感到,他的生命注定要和偏僻荒凉的敦煌联系在一起了。常书鸿来到曾经震动世界而今空无所有的藏经洞前,百感交集。敦煌宝藏被劫掠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而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却仍然得不到最低程度的保护。常书鸿决定把全家搬来,一辈子守护敦煌,把淹没在风沙里的艺术宝藏挖掘出来,让中国画家重新发现传统,认识到中国艺术的精华在敦煌。其中当代书画、油画雕塑板块成交一亿七千万元。

不锈钢书籍雕塑

“我妈妈就说,我们刚安顿好了,为什么要去甘肃去敦煌?她跟我说,你爸爸不懂事啊,刚刚安顿下来了,要去住在窑洞里头。我还不信,我就问我们的老师,我说是不是甘肃都住窑洞?她说那以后怎么办,我爸爸说那没办法,为了事业我一定要去。常沙娜倒觉得挺好玩,陈芝秀抱着年幼的常嘉陵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一路上很沮丧,很少露出笑容。到了敦煌以后,常书鸿就顺着她说,你是在法国学雕塑的,你一看敦煌彩塑就知道我们该不该来了。果然,到了莫高窟的洞窟里,看了历代的彩塑,陈芝秀也觉得很有价值,就这么安定了下来。在公园园林中应用儿童知书达礼、忠孝节义的雕塑以求影响观光者的心声。

公园看书的老人和小孩小品铜雕

那个面不是长面是短面,切的短面,然后中间是一碗醋,然后一碗大块盐,什么都没有了。第二天是吃手抓羊肉,但是我爸爸说,你看这里没有菜。后来到了春天,大家吃得最好的就是榆树上的榆钱儿,爬到树上把榆钱儿摘下来,洗净拌点面,然后放笼里蒸一下,那就是最好的菜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对第254窟壁画推崇备至,他说,这幅壁画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主义的效果。能看到弥漫在画面上的那种痛苦,那种弥漫在宇宙之间、天地和生灵之间的大痛苦,佛陀是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并愿意为之牺牲,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有戴着大眼镜看书解闷的爷爷。

公园孝经书籍铜雕

当时的莫高窟没有吃的,没有交通,没有经费,但为什么常书鸿他们都留下来了?“他们那一代艺术家,他们那一代学者,他们那一代科学家,都有一个爱国情结,就叫作“救中国”。科学家讲的是“科学救国”,常先生讲的是“艺术救国”。写的是艺术救国,常先生是一个爱国者,他来敦煌成了敦煌的保护神,他保护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保护的是这个国家的文脉。”在常书鸿看来,敦煌就像欧洲的罗马一样,是中国艺术的圣地。他最初的想法和于右任先生一样,想在敦煌建立美术学院,凡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都可以到这里来现场教学。这些数字与动辄一个专场、一件拍品就千万或者上亿的书画、瓷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公园看书的古代人物铜雕

常书鸿感到,中国并不缺乏外来文化的影响,真正缺少的是引证历史的实例,找出文化自发的力量。因为只有历史,能使我们鉴往知今,明白祖国的过去,明白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在。莫高窟精妙的绘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千余年,让常书鸿找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最有力的依据,他对舍近求远到西洋寻找救中国画良药的艺术家产生了警觉。“自从斯坦因、伯希和等取了敦煌石室经卷、幡画之后,国内才争相传诵。当时请来题写寺庙匾额的书法家以为芝林就是村子的名字。

关公看书大型关公铜像

世人知道敦煌学是包括敦煌石室发现的手卷,有关宗教的孤本,哲学、天文、地理、历史、语言诸方面的学问。说到壁画塑像艺术部门,大家都以为边疆荒塞,所存者不像内地寺院可见到的泥塑画匠的‘玩意儿’,并没有打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画家的心坎。这个远处在嘉峪关外,瀚海彼岸的千佛洞依然冷落寂寞。如果当年绘制壁画作家的灵魂有知,一定要讥刺这个年代艺术家的沽名钓誉的异常心理。不论从历史书籍记载还是考古文物发现。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