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因其温润似玉,洁白无暇等诸多无可替代的特质,自古以来始终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润,人口稀少,大象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此外,上海福泉山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都有出土加工工艺较为精细的象牙制品,但成都平原的早期象牙,更多作为精神信仰的载体,在用于祭祀的同时,也体现了古朴之美,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共出土象牙80件,金沙遗址出土象牙亦是层层堆叠、数以吨计,让现代人更能深切体会古蜀人祭祀的恢弘图景。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海禁政策的解除,各种珍惜材料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大量象牙也从东南亚进入到中国沿海,随着原料的丰富,象牙的制作工艺也是突飞猛进、日臻成熟,在17-19世纪达到高峰。在1852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中称赞道:“在木制、骨制、象牙、珍珠的雕刻和钻孔技术上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可见象牙的佩戴与使用在汉代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明清时期,情况就变得大有不同。从女子闺阁到坊间酒肆,从世家大族到文人墨客,象牙制品充满了时人的生活;

作为桌案上的文房雅物,文人爱其色泽皎洁,是君子之德的象征;该时期象牙雕所呈现的题材也是更加丰富多样,川博藏象牙雕白菜,菜身乳白,叶子黄绿,其上镂雕瓢虫、蝈蝈、雏菊等纹饰,充满无限生机。属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刀法娴熟,刻画细腻,具有超强的写实风格,白菜谐音“百财”或“摆财”,蝈蝈寓意人丁兴旺,寄托了古人的生活夙愿。对于人物的刻画亦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川博藏象牙雕寿星质地色泽温润光滑,坚实细密,整体形态优雅纤美,人物肌圆骨润,开相细腻,面容安详,微合双目,如入物我两忘之境,整件作品刻画生动逼真,刀法流畅浑厚,气脉内蕴,工艺精巧脱俗,颇具韵味。“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数千年来的象牙制品给我们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为大象带来了难以逃避的灾难,对象牙材质本身并无意义的追捧,使得大象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1945年,非洲象数量还维持在300万,2012年就已经下降至44万。大象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大象保护的征程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开始。中国也以法律形式保护大象及其象牙,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亚洲象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8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象牙及其制品规范管理的通知》,将非洲象核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要求在指定场所加工、销售象牙制品;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境内禁止商业性象牙贸易,并不断加大对象牙制品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从索取到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和追求,是传统思想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化;材料的改变并不会带来技艺的丢失,只会让传统象牙制品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使我们在博物馆中欣赏其穿越千年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