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活中几乎各方面都存在其文化,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有茶文化,门神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经历并传播开来的,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作用和寓意。石狮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古代常被用来放置于建筑大门的左右两边,比如寺庙门前,高管府邸,皇宫别院等等地方最常见。石狮子或凶悍、或庄严、或可爱,被古人雕琢得栩栩如生,气势恢宏,把本来平常无奇的建筑衬托得十分庄重、气派,富有特色。那么守门石狮在中国是如何演变而来,其蕴含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在古代,天津人喜欢把南方的广东、福建来的生意人统称为“南蛮子”,福建和广东商人很会经营,多年后都能积聚巨大财富,天津人就认为是他们把天津当地的宝贝“憋”走了,所以他们会富裕,而天津人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和财富。

传说水西庄有一对石狮子,这是帝王吩咐御用能工巧匠精力打造而成,安放当天正值佛教文殊菩萨的生日,当天菩萨路经当地,一阵风把石狮子身上盖的红布吹掉了,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看到后,每逢月圆之夜就会前来呆三天,和石狮子所化的真狮子一起嬉戏,还会一起去南运河畔戏水,天亮真狮子又会化作石狮子守卫在水西庄的门前。当时南运河边的人们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事的,有人还亲眼见过,有了神明和瑞兽的守护,水西庄的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奇乐无比。不管故事是否真实,说明人们在古代对石狮子能守护地方,带来好运就存有一种深信不疑的“迷信”心理了。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狮子原产地在西域诸国,在汉朝时期,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西域各国纷纷向汉朝进贡,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敬献狮子,此后西域各国就纷纷把狮子当做贡品敬献给朝廷,从那以后,有关狮子的记录开始增多,而狮子也开始在中原繁衍生存。汉族人与狮子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物以稀为贵,作为外国的物种,狮子可以说在中原备受青睐。狮子随着历史发展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古人把他人格化,赋予了勇猛无畏的人格,并把他作为瑞兽,在诗书画作等领域进行刻画,形成了一种文化。

据《灯下录》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已经成为民众的一种信仰而一直兴盛不衰,因此石狮子在佛教寺庙门口也有运用。石狮子特别醒目和流行的就是在殿堂、寺庙、府邸、宫殿门口,在古代几乎随处可见。还有就是民间形成了舞狮子文化,每逢佳节庆典民间就会组织狮舞、板凳狮、手摇狮。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石刻狮子出现在东汉,如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堂内的石狮子,四川省雅安市高颐墓前的石狮子等等。

由此可见石狮子文化发展很快,而且得到了当时民众的喜爱。在晋代,石狮子被大量运用于墓地、宫殿和住宅,它与石象、石羊、石马等放置一起。到了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西省乾县的唐乾陵的石狮子和三原县唐端陵墓路边的石狮子,当时的石狮子大都满头卷毛,抬头挺胸,威视前方,气势如虹,与唐朝的大气和繁荣相呼应。宋朝以后,陵墓和石窟石狮子雕塑有所衰落,寺庙、道观和建筑石狮子雕塑开始繁荣起来,宋元时期,延续了前朝的艺术形式,雕刻精美,石狮子雄壮威武,不足之处就是艺术创造比较薄弱,缺少了生动性,但特点是石狮子颈部系上了缨须和响铃。

元朝时期,石狮子风格偏向记实,少了些许威武,多了一些温顺。在金代,石狮子又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当时在桥头,护栏上可以常看到,卢沟桥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石狮子有的站立,有的端坐,雕刻细致,形象自然逼真,可爱又威武。当时有雌雄石狮子之分,雌性石狮子通常抚摸幼小狮子,雄性石狮子通常是捉拿着绣球,体现出石狮子被驯化的样子,这种生动活泼的造型后来渐渐被普遍运用。明清时期,石狮子已经广布大江南北,在府邸、寺庙、宫殿、住宅、墓地可以时常看到。

但是此时的石狮子少了以前的骄傲不训的气势,多了温顺和被驯化的特色,而且,此时的走狮已经很少见,常见的是坐狮。根据民众的不同需求出现了各种种类,有建筑小品石狮子,陈设品石狮子等等,体现了各种的生活气息,此时守门石狮子成为主流。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石狮子,就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雌狮中国石狮子与国外不同,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开始由威武雄壮,凶悍的现象转变为憨态可掬,可爱温顺的驯狮形象,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在民间还流传了一些民谣,人们认为摸摸石狮子每个部位都能获得吉祥、财富和幸福。守门石狮子被人们寄托了守卫的作用,寄予了人们对平安美好,富有吉祥的追求,随着时间推移,守门石狮子所蕴含的寓意也被丰富化,由相关记载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寓意。辟邪镇宅的寓意源于狮子凶猛无比的特性,人们认为,塑造出的石狮子同样具有真狮子的特性,所以,人们纷纷雕琢威武霸气,气势恢宏的石狮子形象安放在门口,祈求能得到家宅的安宁和太平。

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佛初生之时,曾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来到宫殿,罗列在宫门守候。因此守门石狮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瑞兽,具有镇宅辟邪,祛除不祥和噩运的强大作用。富贵吉祥的寓意源于狮子在百兽之中的地位,狮子据传比老虎更威猛和厉害,可以尊为百兽之王,具有很强大的震慑力,古代的帝王和权贵根据狮子的这一地位,把石狮子安放于门前,桥栏、桥头,而且,据史书记载,官宦家的石狮子数量一定不能超过帝王家,而且石狮子头发卷起的数量能代表官员的等级。忠诚卫士的寓意源于一个传说,据说如果出现各种灾难时,石狮子的眼睛会变成红色,甚至会流出红色“血液”,虽然只是传说,但这寄托了人们对守门石狮子的希望。

子孙兴旺的寓意源于守门雌性石狮子及其抚摸的幼仔,这种造型蕴含了子孙兴荣,长幼有序,家庭和乐的寓意,这也是人们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寄托。另外,成双成对的狮子也寓意了夫妻和谐,另外还延伸出了“世代高官”、“步步高升”、“子孙昌盛”等等寓意。其实石狮子所蕴含的寓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说有特色,那是情有可原的,如果论镇宅辟邪的功用哪里比得上各路神佛呢。所以由此可见古人主要是把凶猛的森林之王当作了美好寓意,希望自己也能跻身于社会的上流,或者主要以此来象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之尊贵。

总之,守门石狮子映射出了人们的思想,是人们在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过程中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