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方陪同官员木村绫子小姐听说我的家乡是中国赤壁,很认真地问我是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木村小姐同我交流的话题几乎全部是围绕《三国演义》和中华诗词展开。日本人对三国历史、三国人物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之浓、了解之深,出乎我的意料。木村小姐告诉我,日本人到中国旅游的热门线路之一便是长江线、三国线。遗憾的是不少日本人到了荆州却没到赤壁,只能望江兴叹,她认为没有到赤壁算不上真正到过三国遗址,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

赤壁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遗址、重要战场,更是那一段历史的浓缩版、精华篇,是那一个时期精英翘楚、豪杰枭雄们集中亮相的政治舞台。我一直认为,赤壁是中国历史的标点、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中华历史浩荡长河、葱茏两岸中一道斑驳而深刻的文化景观,一抹古朴却灿烂的文化颜色。中国历史的滔滔洪流绕不开这一段激荡的航道、汹涌的转折,中华文化的经典史册缺不得这一个兀立的峥嵘、隽永的篇章。赤壁是历史的、文化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交响曲中一节经典的华彩乐段。

赤壁之战是军事争战、政治争霸、战略争锋、地盘争占、谋略争先、智慧争奇、文化争强的经典案例。战略与战术、对抗与联合,天时与地利、天算与人谋,忠诚与奸诈、气度与眼光,英雄意气与老谋深算、强弱对比与胜败反转,在这里轮流出场、交织上演,既针锋相对又相映成辉。孙权胸怀宽广格局宏大,刘备宅心仁厚胸有城府,横槊赋诗的曹操乃气势盖世之枭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是名垂青史之谋臣,周瑜都督雄姿英发才情万丈但却英雄气短半生风流,黄盖老将苦肉先锋忠肝义胆虽已功成名就壮士暮年,赤壁江畔给了他们一个绽放人生精彩的快闪。

曹魏虎踞洛阳、孙吴龙盘建邺、蜀汉鳌占成都,三国构成等腰三角形。三个帝国三分天下,三个政权三足鼎立,蜀、吴两国构成三角形长长的底边,相距甚远、关联虚弱,这种格局决定了这个三角形的非稳定性。但分不开的文化、理不清的关联决定了这种状态是动态的、相对的、暂时的分立,而不是固态的、绝对的、永久的分裂。曹魏据北面南,左剑扼东吴,右剑控西蜀,进可横扫长江,退可固守黄河,占据地利之优势。果然,赤壁之战半个多世纪后,司马集团控制的曹魏先灭蜀汉,建立西晋,两年后晋灭东吴,一统天下且三分、三分天下终一统。

四周打打杀杀、天下分分合合,处在三角形底边中段,与魏、蜀、吴等距离的赤壁,虽属东吴地盘,却以中立的姿态、独立的方式偏居一隅、远遁硝烟,专心构建自己的家园,塑造自己亦山亦水、亦南亦北的田园生活、耕读文化。岁月静好,坐以观澜,一盅千年老酒,一壶千年洞茶,赤壁是永远的庄家。任你浪奔浪涌、云卷云舒、日起日落,我自俯看东逝水、远眺南飞雁,以镇定之气为历史按下快门。历史的沉淀便是文化的经典,三国烽火转化成历史的遗产留给了赤壁。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是文学化的历史、历史化的文学。但历史不是小说,也不分章回,文学的深处耸立着历史的峥嵘、政治的壁垒,涌动着一往无前的层层后浪,澎湃着刷天洗地的柱柱惊涛。一方石壁目睹一场惊世大战,见证一次天下三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大浪淘尽东风在,无须磨洗辨前朝,让赤壁告诉你一切。不到赤壁,感知不到历史的颗粒质感,无法还原历史的原貌真相,参悟不透故国的佛性禅意;不沐赤壁的东风不知道周郞的尴尬风流、无从领悟孔明的玲珑智慧。赤壁矶临江而立,是残黄的历史真迹上一枚鲜明而深刻的印章。

没有赤壁,难以审视三国的历史坐标和判断史料的真伪;没有三国,赤壁只是一道普通的江边风景,没有文化的味道。三国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构建起史诗般的战争场面,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以无限的灵感、生动的画面。一千个作者笔下有一千场赤壁大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首《赤壁怀古》。李白的楼船赤壁、杜牧的东风赤壁、苏轼的故垒赤壁、苏辙的快哉赤壁、黄庭坚的书法赤壁、文天祥的汗漫赤壁、曹雪芹的空舟赤壁,连起来便是一幅千古赤壁图。

赤壁是诗、是画、是歌,是诗里的画、画里的诗,是有歌的诗画、诗意的歌赋。处处有诗眼,人人有诗心,赤壁是文学的摇篮、诗词的故乡,是中国文人的集体乡愁。山好水好人更好,一方水土一方人,赤壁的山水培育了赤壁人的理念、性格和情怀。容颜日日新,芝麻节节高,但赤壁的农耕文化本色没有变,赤壁人的农民本性不会丢。赤壁人崇尚勤俭,自足但不自满,自乐而不自醉,兴家立业改天换地的斗志从不休眠。

勤扒苦做不懒惰,勤俭持家不骄奢,勤劳致富不懈怠,纵有稻菽千重浪、遍地鱼米香,盆满钵满仓廪实,也要颗粒归仓、一粒米掰两半吃;赤壁人厚道踏实,说话不虚浮、做事不潦草、做人不奸滑,丁是丁卯是卯,有板有眼;赤壁人倔强执着,没有翻不过的山蹚不过的水,敢一条道走到黑,不信邪不怕鬼,撞了南墙不后悔;赤壁人能攻善守,敢打敢拼敢担当,知进知退知守拙,守规矩、不胡来,谨开口、慢开言,该爆就爆不掩饰,该忍则忍不狂妄;

赤壁人重情重义,热情豪爽礼行多,侠肝义胆不吝啬,兄弟伙里、同庚同娘,生死之交一碗酒,肝胆相照一条命。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方圆百里古风浩荡,长辈们定乾坤受礼敬享尊严,威重如山一言九鼎,儿孙辈讲礼数遵辈分守孝道,年长为尊辈分为序。赤壁的男人恋家巴家,爱得深沉爱得久远,经得风经得雨却经不得女人的眼泪;赤壁的女人持家护家,爱得赤诚爱得泼辣,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男人一声骂。屋连屋,墙挨墙,隔壁左右免不了路宽路窄磕磕绊绊,乡里乡亲少不了张长李短恩恩怨怨,一夜的纠结却在黎明的井边河边塘边,在挑水、洗菜、淘洗的邂逅中相逢一笑烟消云散。

张屋李家异姓家族纵有世代恩仇万千积怨,儿孙后代却心无芥蒂藩篱,照样玩在一起喝在一壶,照样爱得死去活来地老天荒。吵架归吵架,相骂归相骂,哪怕打得头破血流不相往来,只要村里来了客人,依然家家端茶、户户请客,破衣扎裤里,家丑不外扬;谁家老人在外受气了,谁家嫁出去的女儿在外受欺负了,只要同祖同宗不出五服九族,一声吆喝男人小子们操起家伙就浩浩荡荡赴汤蹈火了;赤壁人敢闯天涯,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心志不移、乡性不改,个个都是赤壁种,落地生根各成林,片片枝叶向故土,心有千千结。
赤壁如锋如镞铁骨铮铮,铸就赤壁人敢于抗争的血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里是革命烽火燃起的地方,秋收起义在这里打响先声,贺龙领导闹革命,湘鄂边区人民紧相随,打倒土豪分田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组织,农民运动此起彼伏,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共产党人宁死不屈,革命群众紧跟党走,红色狂飙映赤壁;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鄂南第二师、红军游击队与红色赤卫队在这里浴血奋战,红军保护人民,群众掩护红军,几十名战士壮烈牺牲,一大批革命群众献出生命,青山埋忠骨,丹心照赤壁;
这里是全民抗战的堡垒,面对日军暴行,赤壁儿郎勇赴杀敌的战场。“八·一三”淞沪会战,八百壮士从这里出发,上海四行仓库最惨烈的守卫战中,有赤壁男儿血战到底的身躯;在国民党军统系统中,潜伏着的专门暗杀日伪汉奸的赤壁籍特工队和爆破手,战功赫赫;蒲圻城门悬挂过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头颅,日军碉堡闪跃过武林高手奇袭敌营的身影。铁桥边、陆水旁、北门外,放牛场、火车站、虎头山,到处是英勇杀敌的身姿。面对日军飞机大轰炸和地面大清剿,赤壁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方圆赤壁是抗敌的铜墙铁壁,竹山林海是灭敌的汪洋大海。苦难出赤子,热血浇赤诚,赤壁如丰碑,是一方水土、一方沃土、一方热土的精神标高。
经典出自平凡,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书写不平凡的史记;平凡锻造经典,经典的历史文化、经典的人文风物,载入千年赤壁的史册,谱写一个民族的史诗。长歌如风,长风如铁,赤壁站成一道旷世经典、千古传奇,巍巍乎,凛凛然。赤壁的文化大家姜洪老师发信给我,命我为家乡的《赤壁文学》写点儿什么,最好是原创。念想会堵车,文笔易枯涩,千思万念汇于指尖,却不知道从哪里讲起。
重要的是,小文可能面对的是父老乡亲,描摹的是故乡山水,他们是画中人、画中景,更是阅卷人、评卷人。故乡有很多游子,游子只有一个故乡,我只是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怕是被故乡遗忘了的游子。写下标题,便有清泪从心尖涌出眼眶,落在笔尖,我离开故乡太久太久了。大桥连通南北,更沟通古今、连接中外,通向赤壁的山根水源风光胜景,通向羊楼古街、明清商路、万里茶道,以及赤壁人心中的诗和远方,通向1800年前的三国故垒和历史的残照,让我们走近赤壁江面上,那一群英姿飒爽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走进那惊涛拍岸翻开的历史篇章和葳蕤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