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过来的我们,一直知道“和田玉,扬州工”这句话。我们多少知道一点扬州工,却没有或者说不知道真正的和田玉是什么样儿。早晨出发,住的酒店还没有到吃饭时候,我们等不及先走了。我以为的小店,路边随便吃一口的地方会很多,却不知道,地广人稀的新疆,每个县之间的距离,不断洗刷我的认知。急忙下去购买,还没有生火,告诉我们最少一个小时后才有。
有点不甘心地回到路边四处张望,不远处好像还有一家开了门。我们没有犹豫,因为今天的打馕,准备工作还没做好,早着呢。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关馕的描述,让我第一次认识了馕并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冷冷的硬硬的,带了小麦原味的香,没有撒上芝麻,也没有葵花籽仁,很不错。虽然没有热的味美,肚饥的时候吃,俨然天下最美之物了。当然,买馕时,店主院子里的大葫芦,是发给我们的彩蛋,给了我们意外的欢喜。后来发现,一般小店人家,都有个长了绿色植物的小院子。
忽然在一个十字路口边上,有人看到了“抓饭”,停住。新疆的手抓饭,名声不小却从没吃过,电视上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垂涎。我们简单合计,看样子这个店没有更多服务人员,我们点一样的,省事。我们掀开帘子看了看,高压锅里正煮着什么,有浓浓的肉香。记得电视上有过手抓饭的做法,可能比这个更加原生态。架上的葡萄,地道的马奶子,主人的栽培养护的功夫,在大串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地结满了葡萄架上展现。
这样的一块肉,可以弥补早饭的简单,可以让疲累的我们,大口品尝了。对于肉,我想到了“无肉不欢”的那家伙,那个常常被我们取笑的人。像曾经的“肉食者”一样,我将大大的一块肉放进了嘴里。虽然这几年的农家乐、自由采摘等行动,有亲近土地的意味,但是,带了浓重商业的“亲近”,有更多的矫情和做作,哪像这种,院子里的风情啊。他和老太太两人,开心地将葡萄拿到厨房洗干净,用一个塑料袋装好,递给了宝宝。一串并不值钱的葡萄,我们感受到了新疆同胞最大的善意。
就像现在,我码到这里,又看到老两口的笑脸了,又看到老爷爷拎着葡萄进来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