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痛苦会大哭,而哲学家会把痛苦写成书


Date: 2022-09-16 09:04:38 | View: 64

有人痛苦会大哭,而哲学家会把痛苦写成书

小的时候,仿佛在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之下,只有无尽的服从;等老了,浑身骨头酸痛、内脏绞痛、身体抽搐,听觉迟钝、视觉模糊、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声音嘶哑,老得不认识镜中的自己,对于别人和自己都是种负担。”读完《论语》的前十篇后,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了孔子的形象,与他在绘画和雕塑中被描绘的样子一模一样:孔子说,论遵守礼乐的规则,他一般更喜欢乡野平民的方式,而不是贵族君子的方式。

公园人物至圣先师孔子铜雕

《论语》内容的安排似乎非常随意,接着,我们听他谈起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这位年轻绅士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如果孔子是柏拉图,他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然后,我们了解到,“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真正好学,不幸短命死了。”这种对悲剧的平淡讲述突然发生剧烈变化,孔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的弟子们平时对他毕恭毕敬,也忍不住说他悲痛过度了。”我们习惯了平常人因为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但我们认为智者应该能将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意识层面。

孔子像石雕塑

尤其在面对死亡时,圣人们应该揭开智慧的宝石,这个宝石散发着宇宙命运的光芒。难道不是因为孔子用权威的答案,回复我们灵魂的困惑吗?然而,面对颜回之死,孔子给我们的只有我们平常对死亡粗野的悲痛。如果孔子流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眼泪,他还有什么作用呢?当我对他的这种平淡无奇的悲痛的震惊消退之后,我开始从孔子令人不安的不智之举中,既得到了安慰,又得到了智慧。他在哀悼无意义痛苦时,所处的纯粹悲痛空间,正是作为人所处的空间,正是他的整个哲学——以及文明本身——诞生的空间。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雕像

他拒绝将悲剧美化为其他任何东西,他这样做有其深刻的道理。要想了解孔子的世界,可以想想和他同一时代的伍子胥。伍子胥是一位政府官员,他的父亲被楚王扣为人质,并将其杀害。伍子胥一心复仇,却发现凶残的楚王已经被杀了,他失望至极,挖出楚王的尸体,抽打了三百鞭。“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让我见证越寇进入都城,灭掉吴国。”吴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了皮革袋子中,然后卑鄙地将其扔到江中,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帮伍子胥挖出了眼珠,悬于城门之上。

校园文化孔子雕塑的影响

无巧不成书,伍子胥那双血淋淋的眼珠确实看到了越国灭吴。如此残暴行径在春秋末期十分常见,最终导致了所谓的战国时期。此时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难题,本质上也是罗德尼·金的问题——1991年洛杉矶警察局对他的殴打,被录像拍下,引发了广泛的骚乱——“我们难道就不能好好相处吗?”儒家思想,一如百家争鸣的所有哲学流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不公的痛苦问题,而这些不公正是由我们自己施加的。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从社会的礼坏乐崩之中,重新建立起其偶像周公五百年前在中国建立起的和平文明的秩序。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统治者的任用,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青铜名人铜雕

然而,孔子只有在最开始担任过官职,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各个诸侯王和统治者一般都会礼貌地听孔夫子游说,然后将他送走,有时还会以暴力相威胁。对于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与认可的人,孔子给出了这样的安慰:”尽管在春秋晚期,顽固的诸侯和统治者没有将儒家思想当回事,但儒家思想是处理无意义痛苦的最实用的哲学之一,而且至今效用不减。与大多数实用性哲学不同,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给我们任何硬性的原则或指导方针,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温和版的黄金法则:

铜雕礼仪孔子历史人物

”孔子对唤起真正丰富且人道的人性的兴趣,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浓厚,因为他认为,任何没有以人为本的秩序都不堪一击、不得人心。“‘是人让真理伟大,不是真理让人伟大’是儒家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既然人自身比其可能创造的思想都更伟大,所以“人性”或“人心”感觉起来总是比“正义”更伟大。尽管人们通情达理,总是能够做出妥协,但有些人盲目崇拜某种想法或理想,使自己丧失人性,这些狂热信徒对抽象概念的敬拜,令他们成为生命之敌。

汉白玉孔子行教像石雕

”孔子用“仁”来表示我们所有的阻碍和破坏力量都被消除了的状态。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是数字二,或者一个表示超越的符号。人与二相加,体现出了我们只能在关系中发现和证明自己的儒家观点。人与超越相加,让人想起我们能驾驭自己的生物本能,努力让品行高尚。”孔子认为,规则和惩罚是从混乱中产生秩序的错误方式:“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百姓只是求免于犯罪受罚,却失去了羞耻之心。

大型孔子头像石雕

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守规矩了。然而,在创建和维护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刑法充其量只是创造了秩序的假象;情况最糟糕时,刑法甚至加剧了促使刑法实施的种种倾向。我喜欢当代的重要儒家学者罗杰·埃姆斯和亨利·罗斯蒙特,他们指出:“礼是那些具有意义的角色、关系和制度,它们促进了交流,培养了社会意识。

校园园林孔子名人名言玻璃钢浮雕壁画

所有的正式行为,从餐桌礼仪到问候和告别的寒暄,再到毕业典礼、婚礼、葬礼,从言行恭敬到祭拜祖先…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礼仪举动,我们就脱离了敌意,进入了仁的状态。说“对不起”和其他遵守礼仪规范的小行为,对于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做父母的一大任务,就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说“请”“谢谢”和“对不起”。它们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让我们能成功地、心怀敬意地在人类世界中航行。不遵守这些礼仪规范的行为,会导致暴力、混乱和残忍行径。

古代名人铸铜孔子雕塑

在西方传统的伟大悲剧作品中,我们认为苦难命中注定,是一个古老诅咒或原罪或生物构造的结果。然而,儒家思想却将许多苦难看作忽视礼仪规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想想李尔王的故事,如果他没有无礼地命令他的孩子们赞美他,如果科迪莉亚对自己的父亲说话再礼貌一点。如果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没有在哈姆雷特的父亲尸骨未寒时,就有失体统地早早结婚——“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筵上的宾客。”那么,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可能会成为夫妻,在王座上度过余生。

如果戏剧中的反面人物直接让正面人物进行埋葬亲人的基本仪式,索福克勒斯的多少戏剧将会无聊至极?如果俄狄浦斯在路上撞到一位老人时,直接说句“对不起”,他整个令人难受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据我所知,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他的父亲,是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路怒症的例子。在拥挤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时常会感到懊丧不已,而且危险重重。当我们被困在各自的车子中时,我们很难用“请”和“对不起”进行沟通。不可否认,道路上还是有一些礼仪的,通常是某一地点特有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道路秩序的遵守,尤其是在交通不畅的大城市,靠的是规则的内化和对交警的害怕。如果儒家“仁”的概念指的是处于关系中的两个人,那么,在高速公路上很难找到仁,因为我们都是被钢铁包围的孤独的竞争者。

借用一个文学批评中的术语,路怒症是社会冲突的提喻——代替整体的部分。我们越是感到被冷冰冰的自我包裹,我们的生活就越不受礼仪左右,我们就越可能成为残忍行为的行使者和受害者,就像伍子胥。即使当暴力因自私自利和对刑罚的恐惧而得以避免时,就算车流顺畅,我们还是感到压力重重,人性仍然处于动荡之中。用孔子的话来讲,我们成了小人,比起人性和社会,更关心我们自己的好处和私利。

我一直在讲一些对相对较小但至关重要的礼仪规范的遵守,但是,礼涉及的范围要比“对不起”和“谢谢”广得多。在《论语》中,有关于何时和怎样吃米饭、喝酒、说话、穿着、上车,以及送人礼物的时候该怎么拿等教导。人类的生活是一种艺术,将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提升为更优雅的存在方式。深谙礼仪之道的人不仅不会冒犯他们的邻居,并且他们的生活优雅而美丽。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