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日前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自2011年起推出的“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之一,以个案研究和展览的形式展现出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多元的创作面貌和丰富的艺术人生,也借由这些个案研究,梳理和挖掘上海油画雕塑院内在的学术传统。“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已先后为陈道坦、顾士本、周加华、鄂圭俊、富华、张一波、夏葆元、陈古魁、任丽君、李向阳、万福堂等11位曾在油雕院工作的艺术家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当装饰工人以及木匠、泥水匠。

1960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64年分配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任教。1980年调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从事城市雕塑总体规划设计,1986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专业从事雕塑创作。若将刘开渠、张充仁以及更早于他们那些零星的先行者算作第一代,那么,五十年代初苏俄吹来的风让这微弱的火苗兴旺起来,有了作为第二代的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雕塑家。而我们这批六十年代入学或毕业的雕塑学子就算是第三代了。在漫长的六十年创作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雕塑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有的耸立在上海乃至全国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的纪念性雕塑保存在博物馆或者纪念馆里。乡村土木泥水匠全会使用。

《战斗•胜利》、《上海电业工人革命斗争纪念像》、《护士纪念像》《东郭与狼》、《伯乐相马》、《开拓》、《马克思、恩格斯》、《纽带》、《陶都之光》、《盗火者》、《巴金像》、《曾乐像》、《胡愈之》、《周信芳》、《曹荻秋》、《卢鹤绂》、《李衍》、《曾德培》、《爱因斯坦》等。此次“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展分为四大板块:纪念性雕塑、肖像雕塑、架上探索与人体雕塑、抽象雕塑与设计小稿。其中,纪念性雕塑与肖像雕塑是唐世储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创作方向。从青年时代起,唐世储便在内心树立起浓厚的“纪念碑”情结。当过泥水匠的李大哥便趁暂时的农闲将院墙、门楼砌了起来。

在他看来,创作大型的、公共的纪念性雕塑,是一个雕塑家价值的最好体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总共创作了60余件纪念性雕塑。既有中外伟人、名人、革命志士,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唐世储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中,通过适度的夸张、提炼和简化,追求坚实、刚健、雄伟的建筑感,同时呈现粗犷、大气、壮阔、凝练的美学特点。这些风格特征,在《把牢底坐穿》、《华东电业工人革命斗争纪念碑》、《时代巨人》、《龙潭三杰》、《朱老总》等大型雕塑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进行肖像雕塑创作前,唐世储一般会先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心境,不断咀嚼对象的灵魂,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塑造出对象的精神气质。无论是对《孔乙己》的同情,还是对《巴金》的敬重,或是对《红军战士的父亲》的关切,都体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维护和追求。除此之外,唐世储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进行着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形式语言和不同材质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虽然唐世储创作的抽象雕塑数量不多,但却有力地推动了他在雕塑语言上的自我革新与自我拓展。架上探索与人体雕塑,是唐世储日常进行雕塑艺术本体研究和探索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部分设计小稿,这些小稿保留了唐世储雕塑创作时的最初想法和思考痕迹,生动地反映出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和功力。本次展览共计展出62件雕塑作品和设计小稿,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是迄今为止雕塑家唐世储最全面的个展,可视作唐世储艺术生涯的一次系统回顾和完整呈现。

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将了解一位新中国培养起来的雕塑家长达六十年的探索和耕耘。从学雕塑开始,他的这双手和泥巴打了六十年交道,已变得皮糙肉厚,指关节变形,两手不能握拳。“一位建筑师朋友自称是‘泥瓦匠’,我说那我们搞雕塑的就是‘泥水匠’了。”在他看来,泥塑现今仍是完成雕塑形体塑造的主要手段。有次出差,在火车上,坐在旁边的一位军人问唐世储是什么职业。“看你气质风度像个文人教授,再看你这双手又像个劳动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