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是,展览由深圳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了中国汉藏两大佛教体系的观音造像逾100尊,涵盖铜造像、绘画、瓷塑、木雕等多种类型,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汉藏两地观音信仰的基本面貌及传播历史,展示了观音造像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观音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菩萨,又名观世音、观自在。根据佛教经典,观音是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经典《心经》代表了大乘般若思想精髓,观音信仰集中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教理想与根本追求。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汉地,吐蕃王朝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观音菩萨信仰也于初传之际便先后进入汉藏地区。观音信仰与汉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艺术风格逐渐民族化,最终演变成为中国影响最广的家喻户晓的佛教尊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观音文化与艺术体系,包含雕塑、绘画以及各类经典等多种形式。
为了弘扬佛教内容,同时为了争取广大信徒的心理,在造型上必须使佛教中这些神“人性化”使信徒在心理上感到亲切、容易接近,这样信徒才肯把祈求、愿望都寄托在这些“人性化”的神身上,其中观音造像就能反映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从各个时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可以证明这种情况。汉朝为观音造型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观音造型的成熟时期,唐宋是它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是观音造型的低潮时期。
早期的观音造型是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观音,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形象开始出现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
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到了元代,密宗造像由于教义以及地区、民族、风俗的不同,因而艺术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区别,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造型上大都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圆浑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通过展览,一方面可领略中国汉藏两地不同历史时期观音菩萨的艺术形象与魅力,探索中西文明交流的贡献,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博大精深;一方面也可更深入地了解汉藏两地宗教及文化艺术间的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