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万物互通,曾经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也逐渐被曝光出来,家具、石雕、陶瓷、字画等,今天要聊的是石雕像。“末年蔬食断酒,其恒供养石像先有损坏,心欲补之,罄心敬礼,经一昼夜忽然完復。“宋世所获二石像,立高七尺,铭其背上,一名维卫佛,二名迦叶佛,莫识年代二字分明,在吴郡通玄寺。”响堂山石窟今河北邯郸,这尊菩萨头像是1914年通过该馆的罗杰斯基金购藏。菩萨所戴冠式不明,正中镶嵌有硕大的宝石,华丽庄严。
整个面部的雕刻精致而细腻,面部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这是卢芹斋1951年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的响堂山菩萨头像,高81.3厘米。右脸部有一条明显的纵向裂纹,不知是否是当年剥离之时留下的创伤痕迹。天龙山北壁西侧21窟菩萨头像,彩绘石雕菩萨头像,北壁原有一组一佛二菩萨雕塑群。这尊菩萨的头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赛克勒大厅,而身子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记住日本这个人,山中定次郎,就是他干的,对于这段经历,山中定次郎在《天龙山石佛集》中毫不掩饰的写到:
“我终于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说服了净亮僧人,他同意让我带走一部分造像的头部,这不禁让我兴奋异常”。但山中定次郎的兴奋,就将意味着天龙山石窟会遭遇一次无法弥补的伤害。1912年,在河北易县睒子洞中安享了几百年香火的罗汉忽然遭到持续地偷窃和哄抢。德国人泊津斯基两度前往易县,不但亲自爬上了晱子洞,还和易县当地的山民、商人、喇嘛、官府极力周旋。
此时距离清朝覆灭还不到一年,社会还处于改朝换代的动荡之中,这却给古董的交易带来了异常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这组雕像中西侧菩萨的头像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侧菩萨的身子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东侧的菩萨头像,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一佛二菩萨竟被两个国家四个博物馆所瓜分。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当年日本山中商会从天龙山掠夺盗走的众多佛雕之一。天龙山石窟的劫难发生在20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日本奸商勾结我国古董奸商,对天龙山进行了灭顶式的洗劫,从1923年至1924年,仅仅一年间,就将从东魏至晚唐历500年经营的宝藏——近200处造像盗凿,包括了几乎所有洞窟的所有佛头、菩萨头,所有浮雕和藻井。
民国初年被日本人寺泽鹿之助首次发现后,又被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所注意。各方古董商勾结村民欲将罗汉偷运至北京售卖,得知此事后易县官衙加以制止,但为时已晚,大部分罗汉已被窃走,一时未运出的罗汉也因村民的争夺而被打碎。据称,残存的碎片被运到易县官衙后院,但之后便下落不明。菩萨头部顶梳成高贵的发髻,饰宝珠花冠,缯带飘垂肩旁。脸部丰满端美,双眉弯曲纤秀,眼睛半睁垂视,鼻直而端正,小嘴微抿,形如菱角。菩萨的肌体丰腴,体格匀称,表现出筋肉的柔软富有弹性的感觉。1903年橘瑞超与野村荣三郎首次在此发掘,所获不多。1908年他们再次重返,雇用当地民工,进行了大规模搜寻与发掘,结果发现了大批珍贵壁画。对欧洲人盗取壁画的方式气愤之余的日本人也取出了特制的“狐尾锯”,将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切割下来运回了日本。
这幅《千体佛壁画》就是当年被大谷光瑞探险队切割下来的壁画之一。此尊佛头像的头部螺发低平,面部肉感饱满,两侧大耳垂肩。双眉细弯,眼部细长,目光俯视,嘴部上翘,微笑慈祥。整个面部的雕刻精致而圆润,将佛相之好一一表达出来,完美而准确。从正面看佛像神情安详宁静,令人对佛教的神圣庄严肃然起敬。这组秘藏山中的辽代等身三彩罗汉像,早年被认定为唐代作品,总计16尊。20世纪初被盗运出境的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二战期间旧藏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不幸毁于苏军攻克柏林的战火,迄今为止仍存世间者仅只10尊而已。画面构图严谨,错落有致且和谐统一,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1500年前,北魏皇室贵族崇尚佛教,列队礼佛的恢宏场面,是北魏社会宗教生活的生动再现,更是佛教造像汉化的代表之作,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在20世纪30年代兵荒马乱之际被盗往美国,赫然摆在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了该馆镇馆之宝之一。这只雕工精美的右手掌据说是来自中国龙门石窟举世闻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有好几种说法,第一,卢舍那大佛海外供奉的手和这只不一样,第二,《造像量度经》写明了佛手的制作比例,原话这样写道:身高一百二十指的佛像而佛手的手腕至中指尖的长度为12指。第三是流传最多的,1934年那时候还是民国,美国大都艺术博物馆的远东艺术部主任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说是研究中国文化,其实是收集和盗窃中国古代文物强盗”。
他从中国几大石窟中盗凿了大量的石雕佛像、头像、以及碑刻。20世纪初,由日本僧人组成的大谷光瑞探险队到达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进行了大规模搜寻与发掘,结果获得大批珍贵文物。这幅精美的壁画就是当时从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所切割下来带回国内。罗汉像高121厘米,于1914年6月在法国巴黎由宾博从德国商人埃德加·沃彻手中购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宾博”)藏中国佛教造像数十尊,分别陈列于中国厅及与其相邻的佛教厅。
笔者访学期间,常徜徉于展厅内,仔细端详一尊尊精妙绝伦的雕像,倾听它们诉说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平淡,仿佛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大地上较为浓厚的宗教气息。该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内,由北响堂、南响堂及小响堂等组成。由北齐王室开凿的南、北响堂,有十七座洞窟,共计四千余尊佛像,显示出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令人扼腕的是,20世纪初,这一伟大的佛教杰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盗凿,大多洞窟已是空馀石壁,而数以百计精美绝伦的佛像则飘洋过海,流落异乡。
其中,大部分造像精品由中国古董商人卢芹斋经手流散出境。新中国成立前后,南、北响堂山石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南响堂寺曾用作军工炼油厂,第一、二窟被作为油库储存煤油,至今仍油渍斑斑,油味扑鼻;这里还先后作为峰峰师范学校、峰峰报社、工人宿舍及西纸坊小学校址等。后来经过对洞窟的整修以及窟区周边环境的治理,响堂石窟已形成文物旅游区,对公众开放。此碑题记显示天保二年灵泉寺诸寺的寺僧造祈愿佛碑八通。
此碑碑阳中部龛内刻九尊像,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外侧二层应该是供养僧人。1920年代,日本经营古董的山中商社勾结当地和尚,在短短几年内,将石窟内几百件上至东魏、北齐,下迄唐代精美石刻盗卖殆尽。今天,大部分天龙山石像还在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密不示人;更让人愤慨的是,山中商社为了攫取暴利,还将造像身首分离,分别出售,损坏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