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采写《记住乡愁——溧阳100老村》一书时来过塘马村,那时心里充满着对这块流淌过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敬仰之心。今天,随着常州龙网、常州博客文化研究会“掌上幸福树”组织的“走进塘马”采风活动,再次来到塘马村,敬仰之心犹在,但更生发出欣喜之心。这份欣喜如同村边秋阳下翻着层层金浪的稻穗,实实在在地充盈心间。我们首先是来到当年十六旅旅部的旧址前的“战斗广场”。广场塑有罗忠毅、寥海涛两位先烈的紫铜雕塑,短墙上篆刻着“塘马战役”的悲壮文字。
军号仰向长空,一段红色的飘带在激扬的角声中迎风飘扬…耳畔仿佛响起激越的号声,并把我带向1941年11月28日的清晨。凶残的日寇乘着浓浓的晨雾,从北、西、南三面偷袭而来。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寥海涛,虽然早有准备,严阵以待,但面对配备有骑兵、坦克、大炮的3000多日军,难以抵挡住侵略者的铁蹄。为了保护旅部机关及上千人的地方干部队伍,罗、寥两人率领新四军将士并肩作战,浴血沙场,如钉子一般把日军死死地钉在塘马这块土地上,为一千人的机关人员及地方干部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成功突围。
罗忠毅、寥海涛及270多名将士用他们的生命吹响了进军号的最强音。这号声里永远萦绕着新四军将士们英勇作战,勇于牺牲,机智果敢,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如果说战斗广场是红色而凝重的,那么村里的小桥流水、庭院花墙是绿色而安详的。清澈的池水从深绿色的荷塘流过,从景观中的木栈道下流过,从门前石磨铺成的水坝流过,从休闲广场的月亮球、茶馆的临水台、咖啡屋的露台下流过。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清洁整齐,菜园的篱笆是用农家的青砖镂空而砌,园内一畦畦蔬菜鲜嫩滴翠,结满桔子的果枝探出短墙喜迎秋阳,挂满红灯笼般的柿子树更是入诗入画。
就连以前的柴火堆也都有了文艺的气息,一段段同心圆的树段码放得整整齐齐,有了抽象画的意味。“百合文苑”是作协的活动基地,原是村民的一家闲置旧屋,现在布满了本土作家出版的书籍及各类图书,成为本土作家深入乡村,采集民风的好去处,更成为村民乃至文人墨客喜爱的场所。民协工作室可谓古色古香,傩舞面具、各类剪纸、木刻及手工艺作品陈列得琳琅满目,各类渐渐被时代淘汰的农家器具历历在目,让人激发起对童年的回忆和对逝去岁月的怀想。
以锡剧为主流的梨园工作室分为上下两层,戏袍道具应有尽有,乐器音箱一个不落。门前设有戏台,节假之日,票友在此唱念做打毫不含糊。陪同我们采访的别桥镇组织委员葛委员道出了塘马巨变的动因: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特别是在市住建委和别桥镇党政领导的具体规划指导下,塘马村的村民们齐心协力,精心打造这块流淌过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和村庄。
在这号角声中,塘马战役的纪念广场成为人们缅怀英烈、不忘历史的教材;在这号角声中,水、电、灯、路重新设计改造,煤气通到各家各户;在这号角声中,水变清了、路变宽了、灯变亮了、村变美了。在这号角声中,“塘马湿地公园”四季如画、“稻梦空间”四季常在、“塘马花海”四季芬芳;在这号角声中,游客的目光欣喜羡慕、游客的脚步留连忘返。七十七年前,在塘马这块土地上,英雄的新四军将士吹响了抗击日寇的进军号;
今天,在塘马这块土地上,有着红色基因的塘马人吹响了建设美好家园,致富村民百姓的进军号。